哲学概论-正文 ppt
-
2、知识论的创立
柏拉图。
-
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
柏拉图:共相。意识在自身之中。知识。 成长史:个体权威的瓦解和公众生活。 黑格尔:从个体到普遍,思维回到自身,灵魂即
思维(肯定);“理念”停留在起点,没有发展 (否定)。 马克思: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 命的个人。 知识论的两大基石:纯粹思维和普遍性。
-
马克思《1844手稿》
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 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 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 这是十分自然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 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 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 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设定的东西, 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 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 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 是一瞬间。
-
第二讲: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 知识就是一种回忆。
-
三、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知识是一种回忆。
-
1、知识论的发生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对立。
-
A 智者派
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教化来自父母的权威。 智者派:将经验中得来的片面的道理上升为普遍
的法则。注重教化,背负责任。其教化方式主要 为“演讲术”和“论辩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思想具有内容(肯定); “人”是“个人”(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经验是最初的尺度。
-
2、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
赫拉克利特:无物常驻,一切皆流。 成长史:变化为什么令孩子感到惊奇? 黑格尔的诠释:“变化”是最早的思辨范畴。 马克思:真正的历史在于“变更”。 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前存在论。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 变……所以全、绝对应规定为变。
-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种询问则意味着, 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 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 哪里就有哲学。
问出在者之外去,就是形而上学。 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
这并不因为由于我们谈到它,它就成了某物,成为 在者,而是因为它“是”无。 这一发问是一种令存在绽开又持留的强力,它要求 不驻足于任何特定的存在者,而劈头追问“在者整 体本身”。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具有扬弃朴素意识中的真理(法 律)的消极方面,因而朴素的意识便变成了纯粹的 自由,超出了原来对它具有权威的特定内容。这种 无内容的自由,这个作为精神的实在,对内容是漠 不关心的;这种自由一充满了意识,内容在它眼里 便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了;而贯穿着自由和普遍概 念的,却是精神。精神,作为内容与自由的统一, 才真正是真实的东西。(二/89)
-
B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 成长史:最初的叛逆来自对经验的反思。 苏格拉底:经验中得来的道理不具有普遍性。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本质是普遍的“我”,意识
在它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由(肯定);普遍的 消极因素是纯粹自由和缺乏内容(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质疑经验是自我建构的开端。
-
第一讲:哲学的缘起
荷尔德林: 如何开端便如何保持。
-
一、思想的渊源
雅斯贝斯:轴心时代。 从孔子到荷马:述而不作。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原始经验:回到二元分立之前。 从“万物有灵”到“奥林匹斯诸神”。
-
二、பைடு நூலகம்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无中不能生有。
-
1、世界本原问题(前存在论)
泰利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成长史:孩子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水的感性特征。 黑格尔的诠释:初民面水起誓。 世界本原问题:原初的根据是一种信念。
作为“环节”
变(一)—感性形态(多)— 过程
作为“完成” 本质—现存—全体(现实)
-
3、存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存在者是存在的,不存在者是不存在 的。能存在者和能思维者是同一的。
成长史:为什么命名意味着“懂事”? 巴门尼德:“这是A”,存在的根据既不在“这”
(直接的感性确定性),也不在“A”(观念、符 号),而在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强力“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存在的根据在“思维”中。 巴门尼德建立了存在论的第一个样式。 存在论:存在是一种对关联的领会。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看见说出了无限本身,或说 出了无限的概念、本质:无限或绝对的存在是对立 的统一——即一般对立的统一,纯粹对立的统一, 有与无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 为它们自身不是过程。而火是过程。(真理是一个 过程。)
-
对应关系图表
赫拉克利特
河流—水流—活火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智者派是从根据出发进行理智推论的教师,他们 是处在反思的阶段。这种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 通过表象和例证,引起人们注意那按照他们自己 的经验、心情等等所认为正当的东西;用这样的 方式,从特殊过渡到普遍。……智者们之倒向片 面的原则,这是由于当时的希腊文化还没有到达 这样的一个时候,还不能从思维的意识本身中建 立最后的原则,从而以某种确定的东西作为根据。 (二/18)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水是原则)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这 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 为的存在体。在这里发生了一种对我们感官知觉的离 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一种从这种直接存 在的退却。希腊人曾把太阳、山岳、河流等等看成独 立的权威,当作神灵崇拜,凭着想象把它们提高到能 够活动、运动、具有意识、意志……有了那个命 题……因此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亦即普遍的自 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幻想的直观,亦 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