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习目的
通过在西安市博物院的参观和聆听讲解,进一步了解西安的城市发展变迁,温习巩固课本上的理论。
九、实习时间
2012年5月17日
十、实习地点
西安市博物院
十一、实习区域概况
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
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
西安博物院总投资2.2亿元(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西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占地面积245亩。
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西安博物院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以千年古塔园林式遗迹休闲景区以及古都西安现代型历史博物馆而闻名。
十二、思考探索:西安城市发展变迁
1.西安城市的起源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濒临渭水之南,秦岭之北,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之内,沃野千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西安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传说中的女娲遗迹都历历可寻。
近接黄帝陵、大地原点,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地,历史上曾有周、秦、汉、唐这四个最强盛的王朝,西周建立了第一个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确立了儒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2.西安城市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
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陇南(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
秦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杜县(前687)。
这是西安地区行政区划的开始。
战国时代秦国先后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和咸阳,今西安城区附近成为咸阳的郊区。
秦统一全国后,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
汉高帝七年(前200)建都长安(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在今西安西北郊渭河南岸)。
惠帝时构筑长安城墙,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垣周长25.7公里。
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宫殿面积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2以上。
有9个商业区和160个居民闾里。
城市规模宏大,建筑密集,街衢通达,交通便利。
西汉高帝二年在原秦内史地设置渭南、中地、河上三郡,分别领有今西安市辖地。
高帝九年(前198)撤销三郡复置内史,治长安城中。
景帝二年(前155)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为"三辅",共治长安城中。
这三者既为地区名,也为官名。
征和四年(前89)置监察区司隶校尉部,三辅属之。
西汉末平帝元始四年(4),分京兆尹置前辉光、后承烈二郡。
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称帝,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
新朝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师尉、翊尉、光尉、京尉、扶尉、烈尉六尉郡。
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
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
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
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
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
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
隋称大兴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
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
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
元年(904),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镇守长安,废宫城和外郭城,重修子城(皇城),南闭朱雀门,又闭延禧门、安福门,北开玄武门,是为五代、宋、元时的长安城。
后梁开平元年(907),改京兆府为雍州,后又改为大安府。
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京兆府。
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沿用,辖有长安、万年等10余县。
北宋时的长安城,人口减少。
长安城周围地区,宋金两代仍在城中置京兆府统之,辖长安、万年(樊川、咸宁)等14县(金12县)。
元初仍置京兆府于长安城中,至元十年(1273)改为安西总管府。
皇庆元年(1312)又改为奉元路。
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镇守西安。
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规模。
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
其他街巷一如明代。
清继续沿用西安府名,辖长安、咸宁等15县,1州,孝义(今柞水)、宁陕(今县)等2厅。
1913年,民国政府在关中地区设立关中道,辖长安等41县。
1914年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汉代以后一城由两县分管的局面。
1928年,割长安城及近郊设立西安市。
1930年撤市复归长安县。
1933年再设立西安市,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6个直辖市之一。
1938年长安县迁至城南大兆镇。
此后不久西安市再次撤销。
1941年复设西安市,改为陕西省辖市。
1974年再次升为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25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辖12个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
1953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又改为省辖市,同时把原来12个区调整为9个(今7区除阎良,再加上长乐区、阿房区和草滩区)。
从此以后西安市的领属关系再未发生变化,但所辖区县不断变迁,直到1983年才稳定。
3.西安历史上的城市形态演变与布局特征
西周丰、镐京遗址位于沣河两岸,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由此可见,丰、镐京城的空间形态结构应为方整轮廓,“井”字形路网骨架。
秦始皇所建成阳城,城市结构形态极富浪漫色彩,渭河横穿城市,规模宏大而布局松散,以咸阳故城为主,包括周围数百里之内的离宫别馆。
汉长安城又称“斗城”,从其选址到营建不但与天际星象相辉映,更与山水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其城市环境,还是文化的内涵,都达到了较高境界。
隋长安城即大兴城的城市形态,以《周礼考工记》中的法则为依据,并且在创立皇城制度方面更有了发展。
唐长安扩展了大兴城的规模,采用严整的棋盘式道路网格局,坊里结构,占地80多平方公里,设置108坊,皇城和宫城居中,朱雀街为中轴线,南有庄园别墅,东部骊山为避暑圣地,北部为狩猎场。
唐长安城的结构形态,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整形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水平的最高水准。
从总体环境来看,在四周八水环绕和南部终南山绵延起伏的自然轮廓的配对下,唐长安城不但显示了辉宏的气势,更取得了与大自然山水和谐的美感。
明清西安作为西北的重镇,基本上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造。
其结构形态仍保持着“方整城池,皇城居中,棋盘路网,轴线对称”的特点。
4.结论
纵观西安3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前期2000年,从最开始作为西周都城丰镐,到秦始皇时代的咸阳,又历经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西汉都城长安的建设,再至唐代的长安城的鼎盛时期,每个时期的都城的格局都具有东方都城之风范,在当时的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盛况空前的。
唐之后至清末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但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之重要的政治、军事要枢与经济都会。
城市规模与布局一直适应转变与需要,不仅发挥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还依然保持了历史名都的风韵。
透过西安城市变迁与发展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承不绝的中华文化。
每个朝代历史政治纷争和军事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到宫城选址,小到街道的排布和设计,无一例外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指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新西安的建设中,也应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护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2西安市城建系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西安城建系统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3]西安年鉴编纂委员会.西安年鉴(2002)[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