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罗列了14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概念的说明和内容的阐述。
第四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上)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1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就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就要通过技术进步使那些丰富的资源和原来不属于资源范畴的东西,取代那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人类对物质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1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要做到资源利用中的高效率,一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量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来;二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改变资源的使用结构,将利用效率低的资源转移到效率高的方面。
2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核心问题)(1)通过技术进步,不断以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短缺的资源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以丰裕的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这种方式实现的,如在能源上面,煤炭对柴薪的替代,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核能对前几种矿物燃料的替代,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在材料方面,铁对铜的替代,铝对铁的替代,塑料对金属的替代等,都是人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2) 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短缺资源的有效储量,使其由短缺变为相对丰裕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必须能赶上人类对静态资源消耗的速度,以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也同样有这种要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并改变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适当抑制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求,向时改变富裕国家人民那种在物质产品使用中的奢侈和严重浪费现象,提高产品使用中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这些方面: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对我国现行的价格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②建立有效的资源产权制度;④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资源配置;⑥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方向和效率;⑦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②加强资源勘探、开采、利用和回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开发、引进和推广工作;⑨是改善生产力布局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等等。
第2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内涵1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包括生物圈和人与自然界以及与人们自己所创造的周围事物的关系。
生物圈包括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气以及这个星球上的全部生物。
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即生态问题。
2环境要素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其特点为:①最差(小)限制律,即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替代和弥补,因此在改造自然与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循着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履行每个要素,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②等值性,它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或者讲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者讲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3环境的特点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与交换。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不平均,向着熵或负熵方向运动。
环境作为一个在各子系统和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构成一定网络结构的系统,具有这些特点:①整体性,它指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局部的环境污染或破坏,会对其他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或危害;②有限性,系指系统的空间有限,这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③不可逆性,系指环境遭到破坏,无论人类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的状态:④隐显性,系指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出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⑤持续反应性,它指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后代人的利益,即其影响具有长期性:⑥灾害放大性,指一些小的或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部会明显放大,如上游小片林地的毁坏,可能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水旱灾害。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由于环境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使环境不断地得到改善,并且使这种破坏在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威胁人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等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和深度内,并且这种努力必须经济有效。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本质内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面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就—定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会破坏与污染环境,虽然环境自身有一定的净化和容纳能力,但如果经济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这种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作为经济系统要素和经济载体的环境被破坏,显然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如它会提高生产成本和降低产出,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面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贫困比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更大。
因为维护和保护环境需要巨大投资,因此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才有这种能力。
同时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的社会价值才会得到显现,社会才可能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且有保护的朗力。
正由于此,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才会出现环境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善的情况,良好的环境又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更好的条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统一的一面。
3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还包括环境的再生产必须满足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福利需要。
如景现的需要,良好空气和水质的需要,生物多样化的需要等。
4将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方面,生态环境(包括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由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且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两难的取舍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人们,倾向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而不是以往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态度。
三、现有的环境状况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造成环境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制度安排不符合存在严重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
人类之所以会破坏这些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根源在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即生态环境的社会性与生态环境利用所得利益的个人性(包括地区性和国家性)之间矛盾的结果,受该矛盾的支配,所有个人有理性行为的集合,会产生出整个社会极端的无理性结果。
四、实现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制度改革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建立起反应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环境的价值实行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同时建立起环境资本的积累制度。
一定的制度安排,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行动的纲领。
只有理立起与环境价值一致的有偿使用与补偿制度,才可能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那种破坏生态环境和以环境价值来换取经济价值的做法,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加强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鼓励新技术的采用与普及。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应逐步改变我国能源的使用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倾斜,向低污染能源倾斜。
改变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为,大力发展公共性消费方式,如以公共交通代替个人交通等。
第3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技术是真正决定人类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的内涵自然科学技术是要由社会科学技术来控制和利用的,前者是服从于后者的,前者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后者的进步程度。
如不仅自然科学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由社会科学决定,而且其本身的组织、投入等也都是由社会科学技术及其决定的政策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往往是该社会在科学技术组织等方面管理科学落后的结果。
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统一。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能保证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利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其可能对人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后果局限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同时它本身必须不断地促进社会制度、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完善等。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就是要使技术进步的速度能使这些问题不积累到威胁发展和人类福利改善的程度。
经济技术进步来自于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或者是社会公共需要,或者是个人利益或市场利益需要。
一般讲,社会公共需要主要由社会公共机构组织技术的创新,个人利益需要则来自于个人或为了获得市场经济利益,或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技术进步的力量源泉中,虽然不排除个人价值实现在其中的积极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利益的产生则源自于社会需要。
第4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内涵,是指怎样的人口生产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怎样调节人口生产。
大体概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总量: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是由其内部的人口质量决定的。
一般讲,一国人口的平均质量越高.其所能承载或需要的人口数量也越多,这时人口增加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其前提是这些新增人口的质量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人口素质:提高一个社会的人口素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最有效方式。
3人口结构:包括①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因新增劳动力供给不足或负担太重而难以为继,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就面临着这种挑战;而一个过于年青化的社会,则会因缺少足够的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难以负担新增人口的教育费用而同样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