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 折返的含柯石英变
2、超高压榴辉岩
质岩返回地表后仍然
折返机制
保存下来而没有转变
为石英,说明超高压岩石是以非常快的速度折
返到地表的。这一快速折返与造山作用有关。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是在P末-T初杨子板块向华
北陆块俯冲,并在230-218Ma达到峰期超高 压变质作用。该俯冲板块可能在200-190Ma 发生断离,从而陆壳俯冲终止,由于浮力作用 推动超高压岩石与其围岩一起快速抬升到地表。
zone where bluschist facies develops.
四、碰撞造山带的区域变质作用
• 板块碰撞作用导致一系列的冲断-褶皱发生, 使得地壳厚度急剧加厚,在两板块碰撞叠置 地带,可以发生大规模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 化的区域变质作用。此外,在大陆碰撞带上 还发现了含金刚石、柯石英榴辉岩高压超高 压变质岩系,它是陆壳深俯冲作用的结果, 如大别地区。俯冲深度至少在100Km以上, 超高压变质岩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壳幔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超高压变质岩 折返的动力学机制。
二、裂谷带变质作用
• 裂谷的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裂谷岩浆作 用是地壳的温度和流体作用加强,导致 围岩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分布局限。洋 脊变质玄武岩主要是由于喷出的洋脊岩 浆的加热作用使下渗的海水循环发生热 液,促使玄武岩发生浅变质,形成一种 “绿色岩”。浅变质的玄武岩在洋脊岩 浆作用过程中可以起到同化作用。
1、壳幔相互作用
• 洋中脊岩浆作用形成大洋壳-大洋壳俯冲进入地 幔、大洋闭合-(进一步推挤)大陆俯冲进入地 幔(发生相互作用)-超高压作用下形成榴辉岩、 大密度的俯冲陆壳/洋壳由于重力作用发生断离 进入地幔-壳幔相互作用、可作为新的岩浆源区。 地幔对俯冲陆壳岩石同位素组成影响很小,但 陆壳可析出流体交代地幔楔,使其成为具有Nb 亏损,Sr、Nd同位素特征的富集地幔。
陆壳 俯冲 过程 中的 逆冲 构造
2、超高压榴辉岩 折返机制
秦岭 造山 带构 造演 化图
俯冲板块断离断离机制
第七章、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重要术语 •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双变质带;变质核杂岩;拆
离断层;韧性剪切带; ☆思考讨论题 • 1、会聚型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 2、离散型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第七章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的现代研究
• 大别超高压榴辉岩研究 及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表明,密度为3.4~3.6 g
/cm3,高于石榴石橄榄岩(3.4 g/cm3),也高于上地 幔的岩石(3.3 g/cm3),如此大的密度只能通过俯冲 把原岩(俯冲的洋壳、陆壳)俯冲到地幔100Km以 下才能获得。榴辉岩由于密度大,当它达到一定体积, 超过下伏地幔所能承受的临界重量时,就会与俯冲板 块发生断离进入地幔,与地幔发生相互作用,也可作 为新的岩浆源区。与拆沉的榴辉岩断离后的俯冲陆壳 夹带部分超高压榴辉岩,因密度低于地幔而受到浮力 作用,并快速折返到地壳内或暴露在地表上。
三、俯冲带变质作用
• 俯冲作用引起温度压力及流体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变质作用,变质类型主要为动力 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不同的变质类型具 有特定的分布区域。低温高压变质带(蓝 闪石-硬玉组合)和高温低压变质带(红 柱石-硅线石)被称为双变质带。双变质 带是识别俯冲带的重要标志。
三、俯冲带变质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ranciscan complex and low-T, high-P
3、碰撞带(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的特点? 4、韧性剪切带对研究造山带演化过程有何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