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高三二轮复习从2020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

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

要做到以下几点:1.全面提高。

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

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

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

“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

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

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识、能力拓展提升),环节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知能渐进),活动要有效度(双边活动、方式、方法),练题要有难度(各种题型、仿真性),点评要有角度(快速、准确、精炼、规范)。

四、备考指导基本环节与策略(一)备考认识策略1.要有时间意识。

高三二轮复习只有9周左右的时间,却承担着巩固提高的重任,时间短、任务重,全体教师必须有紧迫感,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珍贵的复习时间。

2.要克服“定局论”。

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相信通过二轮复习,学生仍有上升的空间、提高的余地,且不可有大局已定、大势已去的心态。

3.要有分层施教意识。

备考指导内容、实施方式不能再搞一刀切,要依据学情,设计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分层落实,提高复习指导的针对性。

4.要有重点意识。

备考指导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一要巩固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夯实基础;二要精心设计实施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要规范训练,特别是非选择题答题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

5.要有问题意识。

要帮助学生克服二轮复习“不到位”的现象:自暴自弃与盲目乐观的意识与行为;焦虑紧张与悠闲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心浮气躁与无所适从的意识与行为;自以为是与似是而非的意识与行为。

要针对所教班级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轮验收考试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行动跟进,措施到位,有针对性的克服学生的不足。

(二)备考组织策略1.要制定详细的复习指导计划,包括备课组计划、个人计划、班级计划。

要特别注意复习内容与进度的安排。

根据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将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以及模拟训练等活动占用的时间统一分配、合理分配,进行细致周到的安排;要通盘考虑,协调好复习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周、每一节课,保证二轮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防止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

进度安排要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做到一目了然。

2.要加强协作,形成备考合力。

备课组要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各负其责,分别承担落实计划中相应的任务与活动;要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内容质量。

3.要准备好充分的备考资料。

尽可能多的搜集各地市的统考试题与资料,吸收借鉴,合理运用,充实提高复习内容与训练的质量。

(三)高考研究策略1. 要研究高考考纲。

要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明确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明确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了解把握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查重点、基本特点、解题思路,明确备考指导的方向性。

2. 要研究高考考题、考卷。

要结合近几年特别是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版《高考文科试题分析》(文科综合分册),深入细致研究、比较历年高考试题、试卷的特点及其变化,有机渗透到备考指导过程之中,提高备考复习指导的针对性。

(四)知识构建策略1.二轮复习要按考纲知识范围进行通史加专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既要着眼于巩固完善各模块的专题知识体系,又要关注通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两者相互结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结构。

2.巩固完善模块专题知识体系,要在梳理各单元知识基础上,归纳理性认识,从专题内部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结论等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的复习专题内容层次的完整、系统,做到史论结合。

但这一部分内容的挖掘要适可而止。

3.重新建立通史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遵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这就需要打通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

为此,就要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整合,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

选修内容建议复习选修一模块,有余力的学校可以再增加一个模块,不要与必修模块内容进行整合。

4.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模块专题知识体系、通史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集体备课中解决,都要直接呈现给学生明确、准确、精练的答案或文本资料,决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尝试构建,因为课内时间根本不能满足构建需求。

要充分利用好市编自主学习指导课程《高中专题复习与训练——历史》专用资料。

为便于课堂实施操作,要将以上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分解,确定一系列以课时为单位的课题。

根据二轮复习时间短的特点,确定适合学情、班情、校情的课题的数量。

取舍课题要适度,要突出重点:一是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学生知识中的薄弱环节。

二轮复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要重点突出如模块间的联系、阶段特征、规律性认识等内容的学习。

5.构建以上两种知识体系,都应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为此,要依托教育部《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

在处理复习知识“面”的具体内容时,应主要依据人教版教材来进行,对岳麓版、人民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6.要适度拓展知识内容,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

可以专题或试题的形式加以落实,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找准热点,范围适当,联系当前社会和世界上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来选取。

第二,要找准切入口,特别是要有历史知识的依托,否则就等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第三,热点专题的知识结构要全面,要有相关背景材料,要有相关历史知识,要有相关训练习题。

总之,二轮复习中的知识建构,要防止四种“不到位”现象:简单重复、盲目拔高、贪多求全、放任自流。

(五)课堂实施策略1.要优化课堂实施过程,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要做到内容容量适中,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简洁、流畅,各种教学活动协调,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使用灵活。

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有消化巩固的环节与时间。

2.课堂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教师主导型,其基本特征是“讲+听+记+查+练”;二是学生自主型,其基本特征是“读、看、问+查、导、督+练”;三是以练促学型,其基本特征是“练、考+讲、评+看+补”。

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可依据教学实际交互使用。

3.要充分依托、优化使用自编学案。

自编学案既是教师设计复习内容的基本依据,也是课堂实施的主要抓手,要依据自编学案设计内容的环节,安排课堂实施环节与活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4.课堂复习过程要力避随意性,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与现象:一是一节课的内容取舍失当,不合班情、学情,存在过高或过低、过多或过少、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到位等现象;二是教学环节与活动安排过于松懈、单一,重讲轻学,以讲代学,一讲到底,没有时间观念,导致学生缺少巩固消化的时间与环节;三是教师只顾讲课,不顾对学生的督促、检查;不注重因材施教,内容、对象一刀切,忽视课堂内帮扶的重要性和灵活关系。

传统备考复习模式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型,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课堂气氛沉闷。

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必须加以克服。

(六)能力训练策略二轮复习要特别重视能力训练,要抓住关键,精细设计试题,规范训练,精心讲评,切实提高学生的临考技能与实战水平。

1.训练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接近高考试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与高考试题保持基本的相似性。

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

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

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类题目的设计与训练。

2.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二轮复习中要切实注意训练的规范性: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三是模拟考试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

3.精心讲评。

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

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克服讲评耗时过多、重点不突出、人为复杂化的现象,提高讲评效率。

4.二轮复习中要充分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