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

第13课苏州园林戍[激趣开场白占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目标展示的.1.利用工具书查阅字词,积累字词。

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4.鉴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屠教学基本过程■壬二•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也有其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作构思和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自主学习一一预习与展示而且文字生动、优美,其写1生字注音嶙峋・(1和X印)鉴赏・・(jirn斟酌・(zh m zhu 0) 轩榭・・(xu m池沼(Zhao) 丘壑(he) 镂空(1 cu) 阑干(lan)e) shX对称(Chen)蔓延(man)2生词注解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多指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嶙峋:形容人消瘦露骨。

文中形容枝干瘦削的样子。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重岩叠嶂: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3作者名片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

他写的《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即第2自然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2 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结构的呢点拨】结合重点词“标本” (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二)深层理解1 课文第2 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点拨】第一,撇开不同点,只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是一切都要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2 课文的第3~6自然段内容与第2 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点拨】第2自然段是总说,第3~6自然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3 课文第7—9 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点拨】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4读第10 自然段,本文结尾有何特点?点拨】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5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点拨】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 自然段)大处讲究:布局(第3自然段)配合(第4自然段)映衬(第5 自然段)层次(第6 自然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 自然段)门窗图案(第8 自然段)色彩(第9自然段)6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

作者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地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

接着又用四段文字,详细地阐述每一个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 领起文章第二部分最后三段,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细节处的构图美、图案美、色彩美。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衔接自然,而且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四、板书设计、新课导入建筑是永恒的艺术,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就会与古人建构起交流的桥梁。

我们利用闲暇时光走进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遗产,便会感受到先哲们的灵魂之伟 大。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地鉴赏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合作学习一一讨论与展示(一) 理清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点拨】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 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二) 分析说明方法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点拨】举例子: (1)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2)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1)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苏 州 园 林、f 地位和影响:标本总说{ I 共同特征:图画美 '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角落的图画美 细部注恵?门窗的图案羌 、 I 色彩的和谐美总说:不止这些"引人寻味兀处讲究 分说 •第二课时•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走进语言1 鉴赏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点拨】“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绝不”,可以吗?)点拨】不能去掉,“一切”“绝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点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 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 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 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 而 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游览者好似 置身在“图画”中。

2 品析精彩句子1)“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 【点拨】引用诗句,使文章更加典雅,也增加了情趣,更照应了“入画” 词。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 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点拨】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修剪追求自然 的审美观点,不求规则整齐,从而形成一幅幅“好画” 。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点拨】这个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然,沁人耳目。

四)走进写法 1 结构严谨,逻辑分明。

【点拨】说明文的结构非常重要, 有了一个严谨的合乎逻辑的结构, 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 而是所有园林的 共同特征,因此它不是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 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 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接着说明总体特征,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 成这个总体特征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分别作出具体介 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征;最后结束全文。

2 通过个别,概括一般。

景。

”生机盎才能给点拨】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而作者通过细致周密的观察, 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 找到了苏州园林不同之中的共同点, 进而 围绕这个中心, 把景物综合分成九个类型和方面, 分别加以介绍说明。

这样就从 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抓住了主要特点, 做到了以一统百。

尽管文章没有提到任何一 个园林的名字, 没有描述任何一个地方的景色, 但读者从中得到的有关苏州园林 的知识却是全面而明确的。

三、拓展延伸学完《苏州园林》,不少同学对运用生动描写、议论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这种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尝试一下。

有一位同学提议围绕“亭”写文章,你会怎么写 ?翅膀一样的建筑, 就是亭。

亭一般建在路旁或水边, 衬下,亭的身姿也便如婀娜的少女一样绰约优雅。

坐在亭中,你会感到亭无四壁 的设计实在是巧妙到极点——四面风景尽收眼底, 可以享受清风、 花香而无日晒 雨淋之虞。

扫码听朗读 要求大家运用生动的描写、议论把它的特点表现出来。

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示例】 在中国园林里, 有一种全由柱子支撑,顶部四角翘起犹如飞鸟张开在绿树掩映和波光粼粼的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