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原子核结构[先填空]1.质子的发现(1)实验:为探测原子核的结构,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2)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预想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想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并给这种“粒子”起名为中子.(2)中子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晶.①1930年,用钋发出的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②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这种射线轰击石蜡,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③1932年,查德威克对云室中这种射线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接近质子的粒子流,即为中子.[再判断]1.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2.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3.玻尔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后思考]卢瑟福是如何证明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的新核是质子的?【提示】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分别引进电场和磁场,根据该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其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核心点击]1.质子的发现(1)实验背景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原子核的结构如何?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311所示)图311T进气孔、A放射源、F铝箔、S荧光屏、M显微镜,C真空容器.(3)实验过程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放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的后面放一荧光屏S,M是显微镜,通过M可以观察到S是否有闪光.(4)实验现象开始,S上无闪光(因为α粒子没有穿过铝箔).打开进气孔T的阀门,通入氮气,可以观察到S上有闪光.(5)实验分析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用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有闪光,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6)新粒子性质研究①把这种粒子引进电磁场中,根据它在电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进而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用符号表示为11H或11p.②人们用同样的办法从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中也轰击出了质子.(7)实验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2.中子的发现(1)科学家在1930年利用Po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原子核时,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的射线.(2)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如果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如图312所示.图312(3)1932年,查德威克进一步研究这种射线时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不带电的、质量接近质子的粒子流,即是卢瑟福猜想的中子.(4)结论: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1.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想到原子核中还有中子的存在,其判断依据与下列事实不相符的是( )A.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B.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C.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D.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E.原子核中存在不带电且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解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核电荷数与原子核的质量数不相等,大约是原子核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因此预想到在原子核内还存在有质量而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故不符合事实的是A、B、D.【答案】ABD2.如图313所示为查德威克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实验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放出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a,用粒子流a轰击石蜡后会打出粒子流b,则粒子流a为________,粒子流b为________.图313【解析】不可见的粒子轰击石蜡时打出的应是质子,因为质子就是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粒子应该是中子,故a为中子,b为质子.【答案】中子质子3.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314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质子.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________粒子,B为________气.写出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号:18850039】图314【解析】题图为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生成质子的实验装置,放射源A发出的是α粒子,B为氮气,其核反应方程为:42He+14 7N→17 8O+11H.【答案】α氮42He+14 7N→17 8O+11H(1)卢瑟福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2)查德威克首先从实验中发现了中子,证实了卢瑟福的预言.(3)在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中,穿过铝箔到达荧光屏的不可能是放射源放出的α粒子.[先填空]1.原子核的组成(1)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并将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2)原子核的符号:A Z X,其中X为元素符号;A表示原子核的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3)两个基本关系:①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如氢的三种同位素11H、21H、31H.3.核反应与核反应方程(1)核反应: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2)核反应方程:用原子核符号描述核反应过程的式子.(3)核反应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再判断]1.原子核内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2.同位素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3.核反应方程只要满足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可以随便写.(×)[后思考]铅的原子序数为82,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其核外电子有多少个?中子数又是多少?【提示】 铅的原子序数为82,即一个铅原子中有82个质子,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同,故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为82个,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铅原子核的中子数为207-82=125(个).[核心点击]1.原子核的大小和组成原子核⎩⎪⎪⎨⎪⎪⎧半径:10-15m ~10-14m组成⎩⎪⎨⎪⎧质子:电量e =+1.6×10-19C质量m p =1.672 623 1×10-27kg 中子:电量e =0质量m n=1.674 928 6×10-27kg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2.对核子数、电荷数、质量数的理解(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2)电荷数(Z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等于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作原子核的电荷数.(3)质量数(A ):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总和,而质子与中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作原子核的质量数.3.同位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的数目,进而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把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4.已知22888Ra 是22688Ra 的一种同位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质量数 B .它们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和不同的原子序数 C .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和不同的中子数 D .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和不同的化学性质 E .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和相同的化学性质【解析】原子核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是相等的,且原子核内的质量数(核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由此知这两种镭的同位素核内的质子数均为88,核子数分别为228和226,中子数分别为140和138;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核外电子数决定,因为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故正确答案为A、C、E.【答案】ACE5.完成下列各核反应方程,并指出哪个核反应是首次发现质子、中子的( )A.10 5B+42He→13 7N+( )B.94Be+( )→12 6C+10nC.2713Al+( )→2712Mg+11HD.14 7N+42He→17 8O+( )E.238 92U→234 90Th+( )F.2311Na+( )→2411Na+11H【解析】 A.10 5B+42He→13 7N+10nB.94Be+42He→12 6C+10n此核反应使查德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C.2713Al+10n→2712Mg+11HD.14 7N+42He→17 8O+11H此核反应使卢瑟福首次发现了质子E.238 92U→234 90Th+42HeF.2311Na+21H→2411Na+11H【答案】见解析6.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试问:(1)镭核中有多少个质子?多少个中子?(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3)呈中性的镭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解析】(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88,中子数N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与质子数Z之差,即N=A—Z=226-88=138.(2)镭核所带电荷量:Q=Ze=88×1.6×10-19 C=1.41×10-17 C.(3)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核外电子数为88.【答案】(1)88 138 (2)1.41×10-17 C (3)88原子核的“数”与“量”辨析技巧(1)核电荷数与原子核的电荷量是不同的,组成原子核的质子的电荷量都是相同的,所以原子核的电荷量一定是质子电荷量的整数倍,我们把核内的质子数叫核电荷数,而这些质子所带电荷量的总和才是原子核的电荷量.(2)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量是不同的,也与元素的原子量不同.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作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