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第1.0.1条为适应我省乡村公路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加快我省农村公路的建设,特制定第1.0.2条乡村公路为通行人、兽力车、农用机械、农用车和少量汽车,主要是为乡村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和乡村与外部联系的公路。
一般为乡、村通往邻近乡村、集镇和第1.0.3条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新、改建四级标准以上乡村公路中级以上路面,满足晴雨第1.0.4条执行本标准时,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并考虑近期发展规划,采用适当的技术指标,既要节省工程造价,又能发挥公路的使用效益,并使将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第1.0.5条标准中各项指标,主要参照每小时20公里的行车速度计算。
主要技术指标表1.0.5第1.0.6条本标准适用于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辆以下。
第二章路第2.0.1条路线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标准,公路的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做路线设计要统筹兼顾,维护生态平衡,注重环境保护,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少占农田少拆房屋,不损坏历史文物。
通过沿线村镇和较大居民点时,应遵循“靠村不进第2.0.2条第2.0.3条第2.0.4条错车道当采用4.5米单车道路基时,应在适当的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的设置应根据路线地形条件和会车视距的需要设置,每公里设置错车道不应少于二处。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最好能使驾驶员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驶来的车辆。
错车道布置如图2.0.图2.0.4(尺寸单位:m)第2.0.5条道路在平曲线上和竖曲线上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相应数值,会车视距不第2.0.6条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规定为15m。
在地形较好,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地段,应尽量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
为保证行车安全,位于平地或下坡的长直线的尽第2.0.7条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应超过6%,第2.0.8条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60m时,应在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值如表2.0.8。
双车道平曲线加宽值表2.0.8当平曲线需设置超高和进行加宽时,应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缓和段,其长度不应小于10m,行车道的超高和加宽均应在缓和段起点开始设第2.0.10条当路线受高差控制需采用回头曲线时,应避免在同一坡面上布设较多的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的各项极限指标如表2.0.回头曲线极限指标表2.0.10最大纵坡规定为7%,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极限最大纵坡规定为8%,在严寒、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在穿越村镇或人畜力车特别集中的地段最大纵第2.0.12条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2.0.12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纵坡长度限制第2.0.13条为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适地行驶,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平均纵坡不宜大于7%。
第2.0.1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9%。
在积雪严寒地区,合第2.0.15条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本标准规定凸型及凹型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值为100m,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0m。
变坡处的两相邻纵坡代数差小于1%时,可不设竖曲线。
第三章路第3.0.1条新建道路路堤两侧排水沟边缘(无排水沟为路堤或护坡角),路堑边坡坡顶排水沟外边行道树要植于边沟外,一般应在用地范围内种植。
如种植多林带的路段,应根据实际情第3.0.2条路基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法进行设计,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地带的路基,应作好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个别设计。
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
设计第3.0.3条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
本标准采用4.5m或7.5m的路基宽度。
路基横断面一般规定如图3.0.道路通过村镇时,可按7.0m路基宽度、6m的双车道路进行设计,以适应村镇交通需要。
路基横断面图3.0.图3.0.3(尺寸单位:m)第3.0.4条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路基设计标高一般为路基边缘高度。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河流常洪水位0.第3.0.5条路基压实度不得低于90%(重型击实试验法)。
当路基完工后,随即铺筑路面时,要求路基有较好的夯填压实。
如经过一段通车压实后再铺筑路面,则可在施工时只重点地段的第3.0.6条路堑边坡路堑边坡坡度,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石种类及结构、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地质条件好、土质均匀时,可参照表3.0.6所列数值范围并结合已成公路的实践经验采用。
路堑边坡坡度表3.0.6第3.0.7条路堤边坡坡度、路堤基底情况良好时,路堤边坡坡度可结合已成公路的实践经验,参照表3.0.路堤边坡坡度表3.0.7第3.0.8条路基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第3.0.9条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地形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第四章 路面第4.0.1条乡村公路的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结合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与路基进行综合求。
第4.0.2条乡村公路路面类型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晴雨通车”的原则。
路面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砂石路面,路面基层厚度不得小于15cm,路面面层最小第4.0.3条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选定,一般可采用2%~3%。
土路肩横向坡第4.0.4条乡村公路应根据当地降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时将降水排出路边沟横断面一般采用梯形或矩形。
在土方路段,边沟的深度和底宽不应小于0.4m;在石方路段,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应小于0.3m。
设置超高的边沟应予加深以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边沟纵坡不得小于0.中级路面推荐经验厚度 表4.0.2第五章 桥第5.0.1条公路桥梁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按照“安全、经济、适特大桥、大桥桥位,原则上路线应服从桥位,桥路综合考虑,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
当桥上线形为曲线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
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村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第5.0.2条桥涵跨径特大桥、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划分,一般规定如表5.0.小桥涵的标准跨径规定为: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桥梁全长(总长度)规定为:有桥台的桥梁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翼墙尾端间的距离;桥梁、涵洞按跨径分类表5.0.2②多孔跨径总长:梁式、板式桥涵为多孔标准跨径总长;拱式桥涵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桥型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③圆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第5.0.3条永久性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一般规定如表5.0.对特大桥、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冲涮的情况下,应提高一级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涮深度。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表5.0.3第5.0.4条大、中型永久性桥梁选作净-7m以上宽度;特殊情况下采用净-4.5m宽度。
人行道的宽度,一般为0.75m或1.0m。
大于1.0m时,按0.5m的倍数增第5.0.5条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加安全高度确定。
当河流中有漂浮物通过时,桥下净空应当第5.0.6条设计桥涵所用的车辆荷载,分为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两种。
计算荷载以汽车车队表示,大、中桥设计荷载采用汽车—超20级,挂车—100。
小桥涵设计荷载采用汽车—2用验算荷载验算时,不计冲击力、人群荷载和其它非经常作用在桥涵上的各种外力。
平人群荷载一般规定为3.0kN/m2,城市郊区行人密集地区一般为3.5kN/m2,第六章其第6.0.1条乡村公路应尽量避免修建隧道,但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必须采用隧道方案时,应按照第6.0.2条乡村公路与其他各级公路交叉时,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的地点,乡村公路应设置一段水平路段并加铺与交叉公路相同的路面。
平面交叉路线乡村公路与铁路、重要管道及二级以上公路交叉需采用立体交叉时,应按现行部颁《公各种管线如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渠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界限,也不得妨第6.0.3条乡村公路在交通允许有限度的中断时,可修建漫水桥和过水路面。
漫水桥和过水路面的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允许阻断交通的时间和对上、下游的农田、城镇、村庄的影响以及泥沙漫水桥应为无坡平桥,过水路面及衔接漫水桥两端的漫水路面纵坡均不宜大于5%,漫水路的起坡点应在漫水桥两端5~10m以外,并以不小于200m半径的竖曲线相连接。
所有漫水设施的两侧,应每隔4~8m埋设高出路面0.6m的标桩,桩上必须标明水深为0.第6.0.4条道路两侧应进行绿化,以稳定路基、美化路容、保护环境、增加行车安全感,积累木材第6.0.5条为保证良好的交通秩序和保证行车安全、畅通,应在规定地点设置必要的护栏、护桩、警告标志、禁令标志、限制标志等公路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
并经常保持位置适当、准确、说明乡村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起着联系、保障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正常活动进行的作用,对拓宽农村市场的活动空间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作为实现客货位移载体,农村公截止到2001年底,我省乡道总里程已达到17559.9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到98.2%,“十五”交通发展规划确定了“村村通公路,路路保通车”的发展目标。
目前,还有168个村未通公路。
主要集中在通化、白山、延边等边远、贫困的山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城乡物资交流日益扩大,不通公路的边远、贫困山村需要修路的迫切性增加。
从我省乡村公路实际情况看,一些已建或拟建的乡村公路技术标准偏低,特别是贫困的乡镇,有些乡村公路技术指标达不到部颁工程技术标准,平纵指标超出规定范围,路基较窄。
但从使用效果看,这些公路也能满足当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但对技术标准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为规范和指导乡村公路建设,特别是不通公路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本着先通后畅,逐步提高的原则,为尽早实现我省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相对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以满足乡村公路建设的需求。
因此,针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和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本行业《吉林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根据交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交规划发[2000]418号文件)精神,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符合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实际的农村公路地方性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不宜过高,使农村公路既能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又能满足节省投资,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