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

论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

论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法律系本0803班梁永祥指导教师[摘要]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不仅影响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刑事责任,而且也涉及犯罪的既遂或未遂,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许多国家在刑法典中对基于事实认识错误实施的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明文规定。

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没有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规定,在旧刑法的制定和新刑法的修订过程中,曾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事实认识错误问题的理论案,但最终没有被采纳。

本文从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入手,在借鉴了外国刑法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处理原则的研究,指出我国刑法在事实认识错误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对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入的和科学的认识,并能引起法学同仁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事实认识错误法定符合说抽象符合说罪责认定引言行为人的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是犯罪主观方面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

因为这种认识错误不仅影响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而且影响到行为人是负故意责任还是负过失责任,亦或是不负责任。

事实认识错误论的宗旨就是解决发生事实认识错误是否排除行为人对于所发生事实成立犯罪故意,是否承担故意罪责。

它对于保证刑事责任的正确归结,有效的排除主观归责和客观归责,合理地解决行为人犯罪和刑事责任问题,从而使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等原则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概述(一)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关于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可谓林林总总。

大陆法系国家学者们倾向于认为,事实认识错误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不一致。

这种局限于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认识错误是比较狭义的,因为根据这一定义,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就只能被单独列为一类错误而排出在事实认识错误范畴之外;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学界基本上也采用大陆法系国家的事实认识错误概念,认为“事实认识错误是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与客观发生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不相一致”。

①我国大陆学者也有诸多表述。

一种观点认为,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的过程中对犯罪的实施情况的歪曲反映”。

①一种观点认为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发生的事实在刑法评价上有重大差别”。

②还有观点认为,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因素的不完全反映”③我认为,要对事实认识错误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定义,必须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涵盖事实认识错误的特征和范围。

同时,本文论述的是具有刑法意义的认识错误,是有关行为的主观因素。

与行为无关的事实认识错误,则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毫无刑法意义的。

因此,本文认为,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是指在行为人故意实施某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对客观方面的事实存在不正确认识,并且这种错误认识影响到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故意的情形。

(二)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特征1、事实认识错误发生在故意行为的过程中如果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而实际造成了非预想的损害后果,则属于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等理论研究的范畴。

也就是说事实认识错误只能发生在故意犯罪过程中,排除那种事先没有预定犯罪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认识错误。

因为只有这样界定,才能使其与过失犯罪划清界限,避免理论研究的重复投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般意义上的事实认识错误和刑法意义上的事实认识错误。

前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且,这种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而后者则是在故意实施某种行为过程中产生,并且与行为人的罪责认定有关;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刑法意义上的事实认识错误和过失犯罪的界限。

虽然从本质上说,犯罪过失也是一种认识错误,但是对这种认识错误的处理一般由过失犯罪理论解决即可。

因此,刑法意义上的事实认识错误只能是发生在故意实施某行为过程中的认识错误。

2、事实认识错误是影响刑事责任有无的错误研究事实认识错误就是为了确定这种认识错误是否阻却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并最终确定影响行为人的罪责之大小。

在犯罪行为中,行为人的认识很少能和现实情况完全吻合。

但是,对于一些和刑事责任的追究无关的事实认识错误并不在刑法的事实认识错误论研究之列。

对此,有学者把事实认识错误分为有关的错误和无关的错误。

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有关的错误,即对这些有关的错误,首先要看①陈兴良.违法性认识研究[J].中国法学,2005,(4):34.②刘明祥著.刑法中错误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51.它们是否阻却犯罪故意。

如果不阻却,就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如果阻却,则看行为人是否存有过失,有过失就要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否则,则不承担刑事责任。

3、事实认识错误是认识论上的错误错误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规范评价的角度看,人的思想或行为与社会的规范要求不符。

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错误指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情况的不相一致。

依照这一划分标准,事实认识错误无疑属于认识论中的错误。

虽然人的主观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但是由于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行为人可能对现实有歪曲的认识,事实认识错误就是行为人对现实的危害对象的错误认识,并基于这一错误认识使得实际结果和行为人意图达到的结果出现背离。

(三)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用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构成要件分类按照认识的事实和发生的事实是否属于同一构成要件,可以分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和不同构成要件间的事实认识错误。

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又称其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如甲想枪杀乙,由于枪法不准,结果子弹射中了丙,导致丙死亡。

不同构成要件间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又称其为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如甲想枪杀乙,由于枪法不准,结果子弹射中了乙旁边的藏獒,导致藏獒死亡,其中甲的错误跨越了杀人罪和毁坏财物罪两个构成要件。

2、根据错误对象分类按照错误的对象不同可以将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对象错误①、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

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弄错了对象,导致认识的对象与实际侵害的对象不一致,如甲想杀乙,因光线太暗把丙当作乙予以杀害。

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并没有弄错对象,由于打击失误导致在别的对象上发生了侵害的结果,①我国所称的对象错误,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称为客体错误。

如甲想枪杀乙,由于枪法不准,结果子弹射中丙,导致丙死亡,打击错误错误也常被称为方法错误。

因果关系错误是指认识的结果与发生的结果虽然一致,但是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不一致。

如将被害人推入水井中,本欲使被害人溺死,实际上该井为枯井,被害人是被摔死的。

3、根据错误内容分类按照错误所涉及的不同内容,可以将事实认识错误分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认识错误。

①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认识错误,又称构成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关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一致。

如常见的对象错误、打击错误等均属构成事实认识错误,此种错误是事实认识错误的核心内容,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事实认识错误案件,大多属于此类型。

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认识错误,又称违法阻却事由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客观上本来不存在使行为合法化的事实,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因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客观上本来存在使行为人误认为不存在因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情形。

如通常所说的假想防卫和偶然防卫就属于此类型的错误。

二、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一)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学说评析根据事实错误是否发生在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可将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和不同构成要件间的事实认识错误。

就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来说,主要存在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争论;就不同构成要件间的事实认识错误来说,主要存在着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的争论。

1、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所谓同一构成要件间的事实认识错误,又称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对象错误;二是打击错误;三是因果关系错误。

对这几种错误的处理,主要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对立。

(1)具体符合说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②本学说只局限于对所认识的事实和产生的事实基于具体的符合,根据所产生的事实来认定故意的既遂。

因此,此观点认为具体的事实认① [日]大塚仁,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64.识错误是最重要的。

如果严格的贯彻具体符合说,则所有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都将阻却故意的成立。

也就是说,只要认识事实与实现事实不是具体的相一致,至少对发生的结果阻却故意的成立。

如,误将甲认为是乙而杀之或举枪杀甲未中却打死了甲旁边的乙。

严格的具体符合说对对象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的处理很难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持该说的学者对具体符合说进行了修正,认为只有在方法错误的场合,才阻却故意的成立,即行为人对实现的事实来说,成立过失犯;对预见的事实来说,构成未遂犯,两者是观念的竞合。

在客体错误的场合,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现的事实之间具备法定的符合的条件,在此限度内,故意是成立的。

但这在事实上是法定符合说的立场,正因此,日本一些学者称这种学说为“具体的法定符合说”。

具体的符合说存在有罪行不均衡,与构成要件理论不协调等缺陷。

(2)法定符合说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要件的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①根据该学说,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之间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不一致,但只要侵害的是同一性质的法益或在构成要件上相符合,就不阻却故意的成立。

因为故意以认识构成要件该当事实为必要,因此,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有认识,而实现的事实又未超出这种构成要件的范围,就不影响故意的成立。

用法定符合说来处理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不仅对象错误不阻却故意的成立,而且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都不阻却故意的成立。

如行为人想开枪杀甲,结果未射中甲而打中站在旁边的乙,致乙死亡,由于甲、乙都是人,在法律上有相同的价值,行为人想杀人而且杀了人,所以这种错误并未超出构成要件该当的范围,行为人对乙的死就成立杀人罪的故意。

法定符合说是日本刑法理论的通说,而且其判例也采用这一学说。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争论非常激烈.法定符合说对具体符合说的批判主要有:a.具体符合说一般认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客体错误不阻却故意,这与其基本立场相矛盾,而且缺乏理论的连贯性。

b.用具体符合说解决方法错误,易导致罪行不均衡。

如甲用石头石头砸乙的汽车,结果却砸中了丙的汽车,根据具体符合说,甲的行为相对于乙的汽车而言是故意毁坏财物的未遂,相对于丙的汽车而言,是过失毁坏财物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