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1927年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真正始创于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的平江起义。

同年7月24日,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平江起义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

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五军。

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简介编辑1929年冬,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已扩展到十几个县。

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

1930年3月18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的40万革命群众为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举行大示威。

随后,即以红五军为主力,在边境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举行边境红五月总暴动,先后攻占了平江、修水、万载、浏阳等县城。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书记。

此时,湘鄂赣省已有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

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

这时,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

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属于江西境内的主要有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县苏区或游击区。

11月,红五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后,留下的一部红军编为红军支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从1933年9月开始,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

至1934年8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

红军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32年至1934年8月前,湘鄂赣省的省级机关主要活动在修水、万载、铜鼓等地。

)[1]规模编辑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的有六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南抵株萍铁路,北抵长江,西至粤汉铁路,东至南浔铁路,位于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地区,东西300公里,南北近500公里,人口300万左右。

包括修水、铜鼓、万载、平江、浏阳、阳新、通山、大冶等20余县,鼎盛时期达40多个县。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十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鄂赣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编辑重大贡献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赣边人民从血泊中爬起来,开展了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相继举行了鄂南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的苏区运动渐呈燎原之势,形成和发展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湘鄂赣边是我党领导下的重要红色割据区域(1)湘鄂赣边界爆发的秋收起义,首次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尽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但大革命时期所打下的农运基础,直接促成了秋收起义在修铜平浏的爆发。

这里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秋收起义之前,修铜平浏的党组织早已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为秋收起义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崇通农民自卫军及修水农民自卫军等革命军队云集修水、铜鼓,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了“镰刀斧头”旗帜。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铜平浏的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首创意义。

正如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1958年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中所述的:“从此,在中国,在东方,就有了红旗和白旗的对立,有了红军和白军的对立,在后来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白色政权的对立,这就是修水整编的意义。

”(2)攻克省会城市长沙,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进入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老百姓称之为“庚午大红”。

得到了土地的农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30年3月18日边区党组织领导的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武装大示威,湘鄂赣边人民共有三十万人参加;随后不久组织了红五月大暴动,红色五月周参加的群众达八十余万之多;“五卅”运动则动员了100余万的群众。

特别是7月22日,湘鄂赣边翻身群众云集平江县城,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长沙城。

当时以红三军团为主力,形成了20万武装农民包围长沙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了湘鄂赣人民的伟大力量。

战斗期间,各苏区总动员,赤卫军、游击队在前线参战,跟随红军主力冲锋陷阵,后方群众抬担架、运粮草、送军火,支前大军从各苏区至长沙的路上,不分日夜,络绎于途,长沙战役成了以后攻占大城市的一次预演,几十万农民支前,为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的支前动员工作积累了经验。

长沙之役,令国民党痛惜不已:“故此后赤匪之屡犯重要城邑者,实因犯长之得手,而国人对于赤匪共起注意者,亦自长沙被陷始。

”攻克长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李立三为主席,因未到职,由王一芬代理,彭德怀、李宗白、杨幼麟等十三人为委员。

宣布了苏维埃政纲,颁布了省苏维埃政府《暂行劳动法》和《暂行土地法》。

无论是攻克长沙,还是建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都是土地革命时期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3)湘鄂赣特区委建立,湘鄂赣苏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平江起义后,红五军在湘鄂赣边界盘旋游击,播撒革命火种,恢复成立了湘鄂赣特委,并确定了特委所属各县工作的中心区域,以便有计划地推进各边县的工作。

特委以平、修、铜三县毗连的台庄为中心。

平江县以恩溪为中心,修水暂以朱溪厂为中心,铜鼓以幽居为中心。

特委恢复成立不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个当中修水的西乡在苏维埃领导之下的农民已有六、七万了,浏阳的党亦有起色,平江除城市外,已普遍的组织苏维埃,党员已达七万五千……”1929年的“九二”扩大会议后,随着红五军重返湘鄂赣边,湘鄂赣边人民在湘鄂赣特委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整个边境地区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地扩展到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宜春、通城、通山、阳新、大冶、崇阳等许多县份,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武装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农委会、赤色职工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也都组织起来了。

以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为内容的“五抗”运动继续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并在平浏修铜武万等县苏区进一步开展了土地革命,得到土地的农民斗志昂扬。

这时,边区有了统一的党组织,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统一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比较稳定,鄂东南与湘东北、赣西北的联系又已沟通。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为开创更新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所有红色区域,划分为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边(即湘鄂西)、闽粤赣等特区,并要求各特区都要成立中共特区委,以领导各特区的斗争。

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滕代远来到湘鄂赣根据地,在江西修水上衫召集湘东、湘北、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负责人共40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撤销了中共湘委办事处,建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统一领导湘鄂赣苏特区的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调整特区范围,将原先独立发展的鄂东、鄂南地区,除长江以北的黄梅、广济、蕲春、蕲水4县外,其余全部划归湘鄂赣特区。

上衫会议首次明确了湘鄂赣苏区的版土范围,改变了鄂东南苏区领导关系,鄂东南苏区自此成为湘鄂赣省苏区成员之一,这是湘鄂赣苏区统一领导最重要之一环。

这样湘鄂赣特区的范围北抵长江南岸,南至湘赣边区。

这时的苏区有近30个县,有20多个县委或相当于县委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党员约4万名以上。

上衫会议后,同年7月湘鄂赣特区委于浏阳东门楚东山召开会议,成立了湘鄂赣省委,同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长寿街召开,并于10月4日在修水上衫胜利闭幕,成立第一届省苏维埃政府。

此时的湘鄂赣苏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六大苏区之一。

(4)三年游击战争的顽强坚持,湘鄂赣边成为坚持最久的根据地之一湘鄂赣的革命活动可上溯到大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后,这里是首先举行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爆发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后,苏区运动星火燎原,革命烽火愈燃愈烈,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与敌孤军作战的情况下,仍然“高举红旗,坚持斗争”,顽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直到国共合作时止,仍保存了一支可观的力量。

经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湘鄂赣边区最后还保存下来近五百名党员,三百九十名战士,共约九百人,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下设三个大队。

1938年1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从平江嘉义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部队已扩大到1100人,210多支步枪,3挺轻机枪,730把马刀,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湘鄂赣边十年间坚持革命,战斗不止,是当时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为我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功不可没。

2、湘鄂赣边是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湘鄂赣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创建了许多铁的红军,湘鄂赣边因此成为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参加长征的三路主力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都有很多湘鄂赣的子弟兵,这是其他根据地所罕有的。

湘鄂赣边的优秀子弟跟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萧克、徐向前、陈毅等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红一方面军于湘鄂赣边组建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来到湘鄂赣边,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浏阳永和市成立红一方面军。

这样红军史上最重要的一支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在湘鄂赣边组建。

而且当时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都与湘鄂赣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支红军部队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湘鄂赣子弟。

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就是从修铜平浏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红三军团所属的红5军、红8军、红16军均在湘鄂赣边成立,湘鄂赣边子弟占据了大多数。

(2)从湘鄂赣边走出的红十八军(师)成为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1932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一师在浏阳建立;同年4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二师在修水渣津成立。

1933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扩编为红18军,同年7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调入湘赣革命根据地,编入红六军团,1934年7月率先进行了长征。

在长征路上,当国民党30万大军“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危急时刻,红18师以自己巨大的牺牲牵制住十倍于己的敌人,担负起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被萧克、王震称之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