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单元 12 寓言二则(教案)

第5单元 12 寓言二则(教案)

第五单元办法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观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聆听到自然旋律的抑扬顿挫,品尝到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嗅闻到智慧哲思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

这其中别样的感触点点滴滴汇聚在心头,凝结成颗颗光润的智慧之珠,丰富我们的人生。

走进本单元,让我们一起从亡羊补牢的养羊人身上得到教训:知错就改,为时不晚;去唤醒揠苗助长的农夫,告诉他要遵循自然规律;告诉过河的小马,遇事要多动脑筋,亲身实践;在画杨桃的图画课上,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

日常小事中、寓言故事里、大自然中,无不蕴藏着无尽的智慧。

愿你我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懂得沉思的大脑,去采撷智慧的种子,让心灵变成一座馨香的花园。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根据课文内容,简单地谈谈看法。

朗读本单元课文时,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如揠苗助长的农夫的自以为是、小马的困惑、松鼠的着急、老师的严肃等。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寓言二则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古代寓言故事。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课时画杨桃本文讲述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遭到嘲笑。

后来在老师的启示下,同学们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结果的确不一样。

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课时小马过河本文讲述了小马分角色朗读课2课时12 寓言两则1.认识“寓、则”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赶紧”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生字词。

2.了解《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杞人忧天》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说一说故事情节及寄寓的道理。

2.小结揭题,随题识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从《杞人忧天》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像这样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

(板书课题:寓言二则)(1)学习生字“寓”:整体认读音节(yù);形声字,“宀”表示住所,“禺”表声。

(2)学习生字“则”:平舌音,读“zé”;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贝+刂=则。

(3)“则”是量词,相当于“篇、条”,那“寓言二则”是什么意思呢?(“寓言二则”就是说课文要给我们讲两个寓言故事。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同学们,“亡”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一读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并圈出带生字的词语,再读一遍。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亡wánɡ羊补牢láo 羊圈juàn 钻zuān 进去 叼diāo 走 街坊fan ɡ 后悔huǐ 从此cǐ3.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1)字音识记:“亡、坊”是后鼻音,“圈、钻”是前鼻音,“牢”的声母是“l ”,“钻、此”是平舌音。

(2)字形识记。

◇对比识记:亡—忙;钻—站;些—此。

◇熟字加偏旁:牛+宀=牢;方+土=坊;每+忄=悔。

◇形声字识记:“圈”的国字框像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声旁“卷”提示读音;“叼”的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口,声旁“刁”提示读音。

4.扩词练习。

寓(公寓)(寓言)则(原则)(规则)亡(死亡)(逃亡)牢(牢固)(牢房)圈(羊圈)(牛圈)钻(钻研)(钻进)悔(后悔)(悔改)此(从此)(此时)坊(街坊)(书坊)5.指几名学生接力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读后共同评议。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高1.(课件出示生字“亡、牢、钻、劝、丢、告”)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每个字各部分在田字格里所占的位置,了解笔顺笔画,指导书写。

亡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稍长;第三笔竖折的起笔在竖中线的左边,竖折的竖段长短要恰当,折段不宜过长。

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牛”字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二横要写长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上下两部分要写紧凑些。

金字旁的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提;右边“占”的第一笔竖略长,第二笔横较短。

注意左右两部分的穿插。

左边“又”的第二笔变成长点;右边“力”的撇伸至长点下方。

第一笔是短撇。

下面“去”的第一横稍短,第二横稍长,撇折要注意起笔的位置,注意勿把竖和撇折连成一笔写。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投影反馈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四、品读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每次丢羊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2.学生交流汇报,师生重点探究。

(1)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课件出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指名说说“窟窿”的意思。

(洞)②指名说说养羊的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

)③指名读、齐读句子。

(2)羊丢了以后,街坊是怎样劝他的?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师生合作读)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①品读句子。

A.街坊的话应用怎样的语气读?(劝告。

)请你来劝一劝这位养羊人吧!(指多名学生说)B.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街坊是怎样的心情?(着急、关心等。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赶紧、修一修、堵上。

)C.指导朗读:“赶紧”强调事情的紧迫,“修一修、堵上”是告诉养羊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因此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吧”是语气词,应读出劝告的语气。

D.羊丢了,街坊劝告他,他同意了吗?(不同意。

)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E.教师指导:养羊人用反问的语气拒绝别人的好意,朗读时要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干什么”应读重一些,语调上扬。

F.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共同评议。

②内容理解。

A.街坊的话告诉养羊人一个什么事实?(如果不赶紧把羊圈修好,羊还会被叼走,或者羊自己也会跑出去。

足见街坊十分有预见性。

)B.养羊人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目光短浅、不听劝告。

)C.对比朗读。

羊已经丢了,还修养圈干什么?羊已经丢了,修养圈没有用。

第一句是个反问句,语气更为强烈,更能突出养羊人根本没有考虑到羊圈破了个窟窿的后果,目光短浅而且执迷不悟。

过渡:羊丢了,街坊关心地劝说,养羊人却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呢?(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①羊为什么又少了一只?(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②这里为什么要突出两个“又”字?(两个“又”字说明养羊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一次是一样的,也更突出了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后果。

)过渡:养羊人不听劝告,又丢了一只羊。

这时他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他又会怎么做呢?(4)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①养羊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很后悔。

)他为什么而后悔?(他没有听从街坊修补羊圈的劝告,致使羊又被叼走了一只。

)②引导学生用“后悔”一词说话:你有后悔的经历吗?跟大家说一说。

生:昨天看电视看得太晚了,今天早晨起不来床,结果上学迟到了,我真后悔。

③你从“现在修还不晚”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对养羊人的心理描写,说明养羊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可见他知错能改。

)④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句子)从“赶紧”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养羊人行动迅速。

)⑤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自由读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赶紧”一词更能体现事情的重要和紧迫。

⑥“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养羊人把羊圈修补得很好。

)⑦养羊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及时修补了羊圈,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是改正错误后的好结果。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4.思考:假如养羊人始终没有听取街坊的意见,不去修补羊圈,会有什么后果?狼会不断地从窟窿钻进羊圈,叼走所有的羊。

五、联系生活,作业设计1.巧妙设问,梳理课文内容,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态度的变化。

(1)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采取补救措施了吗?后来出现了什么情况?(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会说些什么?他采取什么方法改正错误的?结果怎么样?(3)你觉得这个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交流:现在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应接受意见,认真改正。

4.创设情境,拓展理解。

(1)明明因为贪玩连续两天没完成作业,今天他又只顾着玩耍不想写作业。

你提醒他赶紧写作业,他说:“我已经两天没完成作业了,今天能补得起来吗?”你便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讲给明明听,并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2)爸爸多次戒烟都戒不掉,妈妈每次劝他,他都说:“抽了这么多年了,肯定戒不了了。

”你会把成语“亡羊补牢”送给爸爸,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认识“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鲁莽行事,就会把事情办坏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图片导入。

师:(课件出示绿色禾苗图片)这绿油油的幼苗多喜人啊!如果它们能快点长高、长大就更好了。

(课件出示成熟的水稻图)看,禾苗长大啦,换上了金色的衣服,穗子上结满了籽粒。

一位农夫种下许多禾苗,怎样才能让禾苗快点长高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自由交流)2.小结揭题。

师:大家都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真好!农夫也在动脑筋想办法,他的办法好不好呢?读完第二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你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把带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一记字形,然后圈出带生字的词语。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多名学生认读,教师正音。

“筋、喘”是前鼻音,注意“喘”读“chuǎn”,不读“chuǎi”。

(2)(课件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学生开火车读并口头组词。

(3)识记字形。

◇形声字:“疲”的偏旁“疒”表示身体不舒服,“皮”提示读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