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架空输电线路检修工艺规程

架空输电线路检修工艺规程

架空送电线路检修工艺规程第一章总则1.本规程适用66-220KV架空送电线路本体改造、大修工程及正常运行维护。

2.送电线路改造、大修工程必须有完整的施工图设计,复杂的维护工作(如更换部分塔材等)也应有必要的施工图。

3.送电线路专用的道路、桥梁等附属建筑或设施以及未列入本规程的特殊检修、维护工作、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进行。

4.检修、维护工作所使用的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或有关部、委的现行标准,并有出厂质量证明。

无出厂证明及资料不全者,必须按有关现行规定进行检验,不合格者禁止使用。

5.送电线路的大修、改造工程和复杂的维修工作,应有完整、切实可行的施工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及进度。

第二章施工测量第一节复测杆塔位1.杆塔基础分坑前,必须复核设计钉立的杆塔位中心桩位置,若偏差超出下列规定,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1)以设计勘测钉立的两相邻直线桩为基准,其横线路方向偏移值应大于50mm;2)用经纬仪视距法复测时,顺线路方向两相邻杆塔中心桩间的距离偏差应不大于设计档距的1%3)线路转角桩的角度值,用方向法复测时,与设计值的偏差应不大于1分30秒。

2.线路地形变化较大和档距内有跨越物时,应对杆塔位中心桩、地形突出点以及被跨越物处的标高进行复测核对,其与设计值的偏差应不超过0.5米。

3.以相邻直线桩为基准,检查杆塔中心桩横线路方向偏移的方法如下:(见图2.1.3)。

1)在地形平坦,相邻三杆塔中心桩互相通视的情况下,为检查B是否偏移,可把经纬仪置于A(或C)点,先对准C(或A)点,再检查B;2)在地形起伏,相邻杆塔中心桩互相通视的情况下,为检查中心桩B是否偏移,可将经纬仪置于B点(或附近线路中心线上的制高点处),用重转法进行检查。

即首先正镜后视对准A(或C)点,固定上、下盘,倒转望远镜C(或A)点是否在中心上。

然后松开上盘重新后视对A(或C)点,再倒转望远镜,检查C(或A)点是否仍在中心线上。

如果B点确在中心线,仪器又没有误差,则两次所测C(或A)点,都不在中心线上,但只有实际C(或A)点标桩在两次所测点的中间(见图2.1.3),B点即在线路中心线上。

4.用方向法复测线路转角的方法为(见图2.1.4):在转角桩O点置经纬仪,以正镜照准线路前方中心线上的A点,固定上、下盘,读得水平角为a1,松开上盘,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望远镜,照准线路后方中心线上的B点,读得水平角为b1,则第一次测角值为α1=b1-a1然后倒转望远镜,照准B点,读得水平角b2,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望远镜照准A点,得水平角a2,则第二次测角值为α1ˊ=b2-a2两次测角值的平均值减去180°后的绝对值,既为线路的转角值α。

算式如下:α=|α1+α1ˊ/2-180°|B图2.1.4测量转角5.施工测量时,应按杆塔位中心桩钉出必要的辅助桩,作为施工及质量检查的依据。

1)直线单杆在线路中心线上距杆位中心桩前3米处各钉一桩;2)直线双杆及直线铁塔,应在线路中心线及其垂直线上距杆塔位中心桩前、后、左、右5米处各钉一个辅助桩;3)转角杆塔应在线路中心线及其延长线,转角的二等分线及内角的平分线上,各距中心桩20-30米钉一个辅助桩,见图2.1.5。

辅助桩顶必须钉小园钉指示中心,桩顶涂上红色铅油,并写上“副”字,以示与主桩区别。

转角副桩内侧角副桩线副桩图2.15 转角杆塔定位6.杆塔中心桩移桩的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直线量距:两次测得值之差不应超过①钢卷尺测量1‰②视距法测量1/200需要复位的移桩必须用钢卷尺测量。

2)角度测量:用方向法测量时,两测回测角之差应不超过1′30″。

7.转角杆塔由于横担宽度及内外侧横担不等长等原因,中心桩必须由线路转角点向内角平分线方向移动距离S。

测定的方法,见图2.1.7。

将经纬仪置于线路转角桩J上,水平度盘对好0°,固定好上盘,望远镜照准线路中心线上的A,固定好下盘,松开上盘向转角内角侧方向转动180°-α/2,在望远镜视线上量出距离S,钉立标桩,既为杆塔中心桩。

S值的算法如下:耐张转角杆塔:S=D/2 tgα/2+B直线转角杆塔:S=λ*sinΦ-B (正值向外角移位;负值向内角移位。

)S图2.1.7 耐张转角杆塔位移λ-悬垂绝缘子串长度φ-年平均气温下悬垂绝缘子串的偏角。

第二节分坑1. 分坑前必须熟悉杆型图和分坑图。

到现场后要核对地点、线路方向、桩位、桩号、杆型是否与杆塔明细表相符,并注意设计上有无特殊规定,如不等横担、铁塔基础大小不等、高低腿或其他情况等,都应仔细考虑,防止差错。

2. 坑口尺寸应根据基础埋深及土质情况而决定,一般可按下式计算a=b+2c+2hηa-坑口边长b-底盘(或拉线盘)边长h-坑深η-坡度系数,见表2.2.2。

C-坑底边与基础的裕度,C=0.2-0.3米。

图2.2.2 坑口尺寸示意向上,转角杆的马道垂直内侧角的二等分线。

马道一般可取长1-1.5米,槽深0.6-1.2米,宽0.4-0.6米(根据杆根直径及坑深而定)。

3.窄基铁塔(一个基础)及单杆分坑,可用皮尺进行。

1)用弦线或细铁丝将主副桩的园钉连成一线;2)从中心桩顺线路前后各量取a / 2(a为坑口尺寸),得A、B两点;3)在皮尺上从零点起分别找出1 / 2 *a和1 / 2(1+√5)a长的两点,时零点与A重合,1 / 2(1+√5)a点重合,然后在1 / 2* a点处向又拉紧皮尺,钉一小木桩,再向左拉紧钉另一个小木桩。

与此相似,从B点起找出1 / 2*a长的点向左、右拉紧皮尺,钉出另两个小木桩,连接四个小木桩,即成一正方形坑口,如图2.2.3;4)米深小沟,即完成分坑。

4.Ⅱ(A)型杆塔分坑1)如果垂直线路中心线的辅助桩完整,可用弦线或细铁线把辅助桩和中心桩联成一线;如果经纬仪置于杆塔中心桩,对准线路中心线方向,旋转90°,钉出横线路辅助桩;2)从中心桩垂直线路方向两边各量出1/2(X-a),1/2(X+a),得A、B、C、D四点;图2.2.4 直线双杆分坑5.正方形直线铁塔基础分坑1)将仪器置于中心线O点,照准线路中心线方向,钉出顺线路前后和垂直线路左右的副桩;2)以线路中心线方向为0°,右转45°。

以ON=√2/2(X+2)和OM=√2/2(X-2)得M、N点两,钉上小木桩;3)在皮尺上取2a长,将O和2a点分别置于M、N点上,拉紧皮尺中心点a处即得p点,反方向得Q点,钉上小木桩,则MpNQ四点的连线即为基础C的坑口位置;4)镜筒反转180°,用2、3的方法钉出基础A的坑口位置;5)以线路中心线方向为0°,右转135°,用2、3的方法,定出基础D的坑口位置;6)镜筒反转180°,重复上面方法,定出基础B的坑口位置,见图2.2.5。

副桩图2.2.5 方型铁塔分坑2)从中心桩起,用钢尺在两边各量出x-y/2(x,y分别为正侧面的根开),钉出G、H辅助桩(OH=OG=x-y/2);3)将经纬仪移置于G点,照准E点,右转45°,从G点起量出GM=√2/2(y-a)、GN=√2/2(y+a),定出M、N点;4)取皮尺2a长,将O及2a点分别置于M、N,拉紧中点a处得p点,反转180°得Q点,钉上小木桩,则MpNQ四点的连线即为基础B的坑口位置;5)镜筒照准E点,左转45°,用3、4的方法,定出基础A的坑口位置;6)将经纬仪移置于H点,照准F点,右转45°,用3、4的方法,定出基础D的坑口位置。

7)照准F点左转45°,重复3、4的步骤,定出基础C的坑口位置。

“加根开法”是在线路中心线上,距塔位中心桩前后各量出x+y/2长度钉出辅助桩A和B。

然后将经纬仪先移置于A点,照准B点左、右各转45°,从A点起量出AM=√2/2(x-a)和AN=√2/2(x-2)定出M、N两点;后移置于B点,以相似的方法定出另两个基础坑口上的M、N点。

再以上面所述的方法定出每个基础的坑口位置,见图2.2.6(b)线路中心线图2.2.6 矩型铁塔分坑(X+a)(X-a)(b) 加根开法图2.2.6 矩型铁塔分坑7.转角铁塔分坑,是以转角内侧角的二等分线为基准线,并按第2.1.7条规定向转角内侧位移,定出塔位中心桩后,再按正方形(或矩形)直线塔的方法进行分坑。

拉线单杆分坑:1)主杆坑的分法与直线单杆坑相同;a为拉线坑宽度,L1为杆位中心桩至拉线棒出土点距离),钉出A、B、C三点;3)取皮尺长为b/2+√a平方+b平方/4,(b为拉线坑长度),将尺的两端分别置于A、B两点在距点b/2处拉紧皮尺即得1点,反方向拉紧得2点,与此相似再距B点b/2处拉紧皮尺得3、4点。

则1、2、3、4点的连线即为拉线坑的坑口位置;4)倒转镜筒,用2、3的方法,分出对侧拉线坑;5)以上述相似方法定出另二个拉紧线坑;6)以A、B连线为中心,用约一锹的宽度钉出拉线棒马道坑的坑口位置,见图2.2.8。

图2.2.8条拉线坑分坑示意图9.双杆拉线坑的分坑。

1)主杆坑的分法与Ⅱ(A)型杆相同;2)V形拉线坑的中心在线路中心线上,量出拉线盘与杆位中心的距离,用单杆拉线坑的分法钉出前后拉线坑的坑口位置;3)顺主杆布置的拉线坑,可从主杆中心点量取至拉线盘中心的距离,再垂直线路中心线量X/2(X为根开)定出拉线盘中心,以单杆拉线坑的分法,钉出各个拉线坑的坑口位置;4)Ⅱ(A)型杆交叉布置拉线坑的分法是把经纬仪置于主杆(A型杆拉线挂点处电杆)中心A(B)处,照准B(A),左和右转α角(α为拉线与两主杆中心连线的水平角),从杆位(A型杆拉线挂点处电杆)中心起量出至拉线盘中心的距离,按第2.2.8条拉线坑的分法,钉出拉线坑坑口,再把经纬仪置于B(A)点,重复上面方法分出另外两个拉线坑,见图2.2.9。

线路中心线10.不等高腿基础分坑1)正方形塔身的不等高基础分坑,见图2.2.10(a),图中A、B为高腿,C、D为低腿。

①经纬仪置于塔位中心桩上,水平盘度调O后照准线路中心线方向;②右转45°,以ON=√2/2(Y2+a),OM=√2/2(Y2-a)从中心桩量出M、N两点,钉小木桩,将皮尺O、2a处与M、N重合,在a处拉紧皮尺即可定出P、Q点,钉上小木桩,连接MpNQ点,即得C腿基础坑口位置;③倒转望远镜,以OF=√2/2(Y1+a)OE=√2/2(Y1-a),从中心桩量出E、F两点,钉好小木桩,再用②的方法,定出G、H两点,则EGFH,即为A腿基础坑口位置;④望远镜再左转90°,用②的方法钉出D腿基础坑口;⑤倒转望远镜,用③的方法,钉出B腿基坑坑口。

3)矩形塔身的不等高腿基础分坑,见图2.2.10(b)①分别求高腿位置上正侧面的根开X1、Y1,低腿位置正侧面根开X2、Y2;②经纬仪置于O点,水平度盘对零后,望远镜照准线路中心线,左转90°,以OA=X1-Y1/2在A处钉出辅助中心桩,并钉出方向辅助桩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