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与未来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出路和发展对策。
同时认为,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离开了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电子竞技运动将是不完整的,也不会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高校电子竞技运动联赛商业化运作
电子竞技运动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项体育运动,这对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管理和开展提供了支持。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使其提高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度。
同时也能为我国整个电子竞技运动的产业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人才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
我国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可行的软环境,但电子竞技运动毕竟不是高校学习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其核心,所以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有其特殊性。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针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情况,可以将高校分为三类:一类是体育专业学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另一类是师范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第三类为其他学校,如北京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
在第一类高校中,有些已经开办了电子竞技运动专业,其培养的电子竞技人才以专业为主;在第二类高校中,电子竞技运动主要由其体育院系负责管理与组织;在第三类高校中,电子竞技运动的组织与管理多以协会、社团等形式存在。
目前,电子竞技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主要还是以院校单独开展、单一项目运作为主。
大型综合运动会或高层次大型运动会还没有涉及电子竞技运动,也有一些电信企业正在和相应的组织举办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联赛。
二、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新生事物,是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产物,它将体育从场地扩展到线上,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电子竞技运动是电信、信息技术、游戏和体育的交叉融合领域。
电子竞技运动与普通网络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而后者是软件开发者预先设计好的、没有尽头的游戏,游戏的“秘诀”和“关口”完全掌握在游戏设计者手中,参与者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而主要以娱乐和打发无聊的时间为主。
目前的情况是作为应该承担管理与组织职能的组织还没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作为参与者主体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正确认知。
2.管理问题。
在高校校园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必须规范合理,加大教育力度,主要划拨给体育部门进行专门管理,使它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获得官方权威部门的认可。
目前的情况是高校之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组织,高校一级又管理混乱。
3.赛事运作和资金问题。
目前,电子竞技运动的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所以赛事组织和竞赛质量也不是很高,在传统体育靠资金划拨方式运作的情况下很难再有经费支持电子竞技运动,但适合电子竞技运动的资金筹措模式——商业运作又不太成熟。
三、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出路及发展对策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吸收世界各国和我国体育项目运作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高水平的联赛,既是其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发展的归宿,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的组织领导和宣传。
目前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比赛还没有正确的组织领导,已有的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联赛多出于商业目的,因此想在高校开展广泛的宣传引导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只有在完善的组织机构基础上开展领导、管理、组织和宣传,即在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设立电子竞技运动管理部,同时切实负起责任,形成像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那样的氛围和机制,电子竞技运动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开展商业运作与合作。
电子竞技运动是新型的运动,它必须创新运作方式,应该集中精华和核心资源,借鉴和采用体育领域的成功商业运作与合作模式,也应借鉴其他行业成功的有借鉴价值的运作和合作模式,任何囿于传统、没有新意的方式都将阻碍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第三,着力培养优秀的电子竞技人才。
电子竞技人才不仅包括运动员,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电子竞技运动的优秀人才和辅助人才,如裁判等,同时还包括为电子竞技运动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信息技术人才。
电子竞技人才的培养能为电子竞技运动的持久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优秀人才的培养是运动水平高低的体现和象征,并会促使电子竞技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同时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更是整个电子竞技运动的缩影,也是象征,离开
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电子竞技运动将是不完整的,也不会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凌刚,王凤仙.电子竞技的校园化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110-112.
[2]俞华,李江红.我国校园电子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97-99.
[3]段宁,郑志强.中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37-1638,1641.
[4]赵子江.我国职工体育社团组织培育机制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9(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