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转载)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 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 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
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
时医多从热毒考虑。
此为一。
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
典型的阳虚之脉。
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
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
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
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
至今,病人病情稳定,逐渐好转。
目前病人尚在治疗中。
我用附子是有严格的指征的,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下。
脉微细,但欲寐。
这是典型的少阴证的表现。
那是一定要用附子的。
而且,可能要重用。
不重用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但起步可以用25,30克,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渐加大用量。
一般对于重症患者,可以用到上百克。
病人越服越精神。
另外,还有四肢发凉,或冰冷,或大汗出,动则汗出。
或乏力。
或精神不振。
或畏寒畏风。
或面色苍白,或环口唇苍白,或下焦包括下肢无力,发冷,或头顶畏风明显,寒痹等等。
皆是附子的适应证,且可重用。
我这儿还有一些典型的病例,找个机会,发上来请大家提意见。
临床上,我用附子近乎100%^,也就是说,大多数病人我都用上了附子。
且效果明显。
大概阳虚是当前亚健康状态的主证吧。
佛有缘:我自己就尝试过吃熟附子,用量从10克逐渐增加到100克。
在45克以下,吃完会觉得全身发热,此乃小剂量附子温阳,但尚不能固阳之故。
至45克以上,则反而不觉热了。
到目前我每天用熟附子90克,已连服20余剂,以前的颈椎病,腰腿痛,慢性胃炎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爽利。
甚至吃热气的食物都不上火了。
此乃切身体会,决无虚言。
老刘:方中用这么量大的附子干姜细辛,不知病人是怎样喝下去的,特别是这个干姜真是不好喝啊.一次一老妪病咳喘,咯痰清稀,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杏仁半夏而瘥,病人后来跟我说,你这个药太难喝了,简直都不想喝了,你开的是什么药啊,我解释说用了干姜细辛,其中干姜用了十克,细辛用了五克.后来思忖,你开的药虽然中规中矩,然而病人却不喜欢喝,如果病不畏其味不喝,你开的方还有什么用呢?同样的药还在半夏之类.这就是我不明白的地方.Bushinbush:细辛15G我用过.没有反应.效果很好.就是有些麻嘴.医者佛:关于用附子补阳的问题,我想还是要再补充一点东西。
也算是个人的观点,请大家临床谨慎,慢慢地自己体会。
千万不可莽撞图快,以免伤人。
一、当前之病证,以阳虚者为多见。
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滥用抗生素,激素,过于兴奋运动社会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饮等,均伤真阳。
而且,表现多为阳虚之证。
脉有力无力是阳虚与否的关键。
有力,多不是阳虚,无力多为气,阳之虚,临证可以细辨。
临床上,我用附子配人参,黄芪,党参是非常多见的。
二、用附子之类药是要有适应证的。
不可见病就用。
需要认真辨证。
阳虚的指征很多。
上面我提到一些。
另外,我有个法门,对于是不是阳虚的患者,如果不明确,可以先试用他法,如果有效,就不必补阳。
如果无效,甚至加重,往往是真阳不足。
这时,可以试用一下补阳之品。
且剂量宜小,宜轻,宜久煎。
一般我的用法是,先煎附子等先煎之品,如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生海蛤壳等半个小时,然后,加其他药再煎一个半小时。
三、生附子尽量不用。
我用生附子最大量是70克,治疗一例脑干脑炎引起的全身肌肉萎缩,效果明显,且也近愈。
但那是剧毒之物,万万不可轻易尝试。
以后,我把这个病例前前后后完整地发上来,请大家欣赏。
四、细辛有没有毒。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
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这也算是中毒。
但以口麻或舌麻为度。
不可过量。
细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会有什么意外。
而且,一定是煎剂。
听闻刘力红博士的观点:细辛根本没有毒。
大家自己不妨多尝尝如何。
五、一般补阳药一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重用了补阳药而且没有效果。
或是量不够重,这就需要经验了,再就是服错了药。
这也需要详细地审证。
千万不可轻易停药,或者换药。
一般有时真的需要重用补阳之品。
一直到300克制附子,都有可能的。
六、补阳药的口味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我曾经治过一例下肢关节炎的女性患者。
就是四逆汤加当归四逆汤加减。
初服药时,她效果非常明显。
腿痛消失,而且,以前初诊时没有说的症状,如经常掉头发,脸色不红润等,都大大地改观了。
而且,突然有一天,她来跟我说,大夫,今天开始,怎么同样的方子,味道完全不同了呀。
根本咽不下。
我笑着说,行了,病已经好了。
停药就是了。
以后,她带来好多病人,她自己已经不用再服药了。
看大家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七、我曾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听一位老中医讲过关于如何补阴和补阳的问题。
他说,如果不轻易决定是阳虚或者阴虚时,千万不可贸然补阳,恐伤真阴而后果加重。
可先试用滋阴之品,徐徐观察。
那时我奉之为经旨,时时遵行。
久则发现,不全如此。
江南温病派往往视附子为剧毒,其观点有偏,误人不少。
我的观点是,基本上可以先试试补阳药。
当然少量,只开一天,或者两天的量。
看看效果,再决定。
或者,把补阳药中加生地,熟地之属,也属权宜之计。
当然,这只限于辨证不清的情况。
八、劝君多读伤寒书。
少看或者不看温病学派的任何观点。
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你临床用药的效果。
我的观点,温病学派关于滋阴一说,基本上成了现在人们保健的安慰剂。
其实,效果如何,大家也知道的。
但关于用大量石膏的观点,还有急下存阴的观点,则非常之高明。
特别是急下存阴,对于治疗中风急性期,非常之有效。
往往用一次,第二天舌苔就能恢复不少。
这里不作讨论。
九、关于常服补阳药作为保健品的问题。
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接受。
对于素体阳气不足,或者,因病阳虚,或者,久耗真阳之体,均可以小剂量四逆汤常服。
即可保健,又可治疗,还可长寿。
量以小为好。
而且,要注意很多日常生活禁忌。
下次,专文上传。
请大家稍等。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至于临床要不要用附子,我觉得,大家有勇气的话,先自己买来半斤制附片,自己的尝尝鲜的为好。
这样临床最有说服力。
要是口麻,舌麻,上肢麻,全身麻的话,轻则服一两勺蜂蜜即可。
重则速速求治为好。
喜来东岳:附子是大毒之剂,以前我从来没过10克,自从看了各家之用附子的妙用,我也大着胆子加量附子的用量了,呵呵,还真行,一用就好使,可是我还是小心呀,我们这里用附子过10克的可不多呀,更不用说是上百克了,我可是胆大艺不高,还要学。
“细辛有没有毒。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
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这也算是中毒。
但以口麻或舌麻为度。
不可过量。
细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会有什么意外。
而且,一定是煎剂。
听闻刘力红博士的观点:细辛根本没有毒。
大家自己不妨多尝尝如何。
” 细辛久煎还能有效吗,我看这药还是不久煎而少用好,呵呵本药可是芳香之剂,不宣久煎,不象附子,只是拙见,见笑医者佛:细辛通阳之能,可以彻表入里,上下通行,非附子可比.也非肉桂之类补阳药可比.李可曾帮我的朋友开过一付药,细辛用量是35克.而且,他说,少了无效.医者佛:我用附子禁忌很多.简单地说,附子是温阳的,大凡阳气不虚,或者,阳盛,或者内热之病,一般不用附子。
这里是不是会有人认为,那阴虚呢?要不要用附子。
我的观点是:要用。
而且一定要用。
道理我是这样认为的:食物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
如果病人阴虚,那吃东西,喝水不就行了吗?但实际上,这样不行。
为什么?因为阳之不气化。
也就是说,吃的喝的东西全顺着肠子下去了,排出去了,没有变成阴精为身体所用。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阳虚,阳不能气化则水湿流失。
因此,滋阴可以治疗阴虚,但补阳也可以治疗阴虚,而且是治疗阴虚的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
临床上我就发现,不少表现为阴虚的患者,如口干、咽干、失眠、阴虚阳亢等症,我都用过附子,效果非常好。
用后,阴虚的症状消失了。
这不是课本上所列出的机械的理论,临床说明一切。
什么时候不用附子呢?阳明实证就没有必要用。
少阳证如果阳气不虚,也没有必要用。
太阳证,在可用可不用之间。
表阳虚就要用,象桂枝附子之辈。
但三阴证,基本上是要用附子的。
太阴配理中,少阴就是四逆,厥阴配乌梅等。
治大病久病,多是三阴证。
要用附子,而且,一天一天,就能看到邪由阴出阳,症状由三阴症状变为三阳症状,一步一步,按六经排列反方向而出,非常有意思。
试举一例说明:三天前治疗朋友的女友,外感发热,伴大便干燥,朋友处以桂枝合大承气汤,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且尿中有红细胞。
伴乏力、腰酸胀。
西医诊为急性肾炎。
其脉滑而沉。
证属少阴,邪由太阳直入少阴,由于误治而致。
余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石膏辈。
两剂而尿频,尿急,尿痛皆失,今天病人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日四次、畏寒等症状,这一典型的太阴证。
也就是说,邪气已经由少阴出来,到了太阴。
处以附子理中加黄芪。
试观明天效果如何。
记得以前在我们的论坛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治肾炎就当感冒治。
非常启发我的思路。
邪入少阴,就要祛邪外出。
也就是说,邪之进路即邪之出路。
祛少阴之邪,附子必用。
使邪外出,就要用麻黄开太阳。
邪进的快,如治得法,出的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