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约】美国电影:《坦克大决战》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美国电影:《坦克大决战》[海报剧照][热诚推荐]坦克大决战是部纯粹的战争风光片。
没有过多的铺垫或是前缀,直入主题。
强悍的德意志军人德军坦克上校是此片当仁不让的最佳男主角,一头金发,身材挺拔,英俊。
从开始直到结束,几乎全是描写德军在坦克上校的指挥下,如何横扫千军般地展开强大的攻击。
为什么此片没有明显的正邪之分,甚至有赞美德军强大武力的意味呢?究其原因,二战根源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冲突。
英美最开始是想借德军灭了苏联。
英美跟德国之间的战争充其量是家里斗,德国跟苏联的战争才真是你死我活。
二战结束后,英美对于德国没啥敌意,拍出来的电影也没描写德军怎么怎么残暴。
电影表现的德军素质也比较客观。
同时,二战中,德国研发的强大战争武器,虎式坦克,豹式坦克,V 型火箭,U型潜艇。
都是二战中最顶尖的杀人利器。
也使得以后导演拍电影有了渲染的基础。
虎式坦克的宣传大片相当多的细节描写都是反映虎式坦克的强悍。
细节一,刚开始的美军步兵的抵抗,被虎式坦克轻松地粉碎了。
步兵发射的火箭根本不能伤其毫发。
细节二,在虎式坦克路经关键大桥时,一辆美军M-24进行抵抗,对虎式坦克发射炮弹,也是不起作用。
而虎式一炮就轻松报销了M-24,而且上前直接把燃烧中的M-24推入河中,虎式坦克攻击力和推进力可见一斑。
细节三,片尾M-24跟虎式坦克的对决,纯粹是虎式坦克屠杀M-24。
而M-24的作用就只是拖延虎式坦克,来消耗其燃料,可悲。
都是坦克,咋命运差距这么大捏。
故,中文把此片名翻译成坦克大决战是相当庸俗,也是相当不妥。
但是,电影中,虎式坦克不是货成价实的虎式坦克,成了最大的遗憾。
[影片简介]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与德军的一场坦克大战,德军由罗伯特.萧饰演的希斯将军率领,企图在圣诞前夕对盟军作全面反击,但计划功败垂成,被亨利.方达饰演的凯晨将军发现,因而双方发生殊死战。
原来的宽银幕电影颇能表现出这部巨制的战争气势,在小荧幕上播映当然大打折扣。
不过,导演肯.安纳金的叙事手法仍算流畅,加上一群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等也演出卖力,使影片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基本信息]原名: 坦克大决战片长: 167 分钟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导演: 肯·安纳金上映日期: 1966-07-21又名: Battle of the Bulgeimdb编号: tt0058947类型: 战争, 动作, 剧情语言: 英语, 德语主演: 亨利·方达/ 查尔斯·布朗森获奖情况1966年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男配角(提名)特利·萨瓦拉斯1966年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Benjamin Frankel[精彩影评]看看成功是怎么实现的?身在第一线的军官,透过种种迹象和自己的经验,认为德军正在准备进攻,但就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上级采取行动(看来不仅要有忠诚、专业经验,还要有充分的沟通能力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结果沉浸在德军马上战败、战争即将结束的喜悦的美国大兵们遭到了德军坦克的大举袭击。
组织中永远有真正洞察现状的人,关键是怎么用起他们来。
也许《从价值观到行动》中提及的“平衡”观念有助于此?在撤退的路上,面对德国人动过手脚的路牌,有人发现了问题,但很多人凭自己一贯的认知坚持到底,结果走到了错误的地方?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掌握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试像拿破仑那样大局在胸,信心十足的拿捏时机吗?在找不到敌人的情况下,一线军官如何冒着死亡的危险,说服飞行员进行大雾中的侦查,最终找到敌军?凭借的是自己充分的经验和多少次在现场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知识吧?没有多次对这片区域的侦查,他恐怕很难有足够的勇气去侦查。
组织需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在敌人突飞猛进的时候,指挥官在战略性思考。
就像他坚信的哲学一样,任何一个战略都有自己的命门,德军的命门在哪里?一次偶然的观察,让他找到了敌人的薄弱环节。
此时,“总部”的作用就发挥了,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让战地指挥官做出决策。
也正是凭借总部准确的信息,指挥官作出了正确的决定,算准了对手的行动方略。
在我们不知道总部该干什么的时候,这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范例。
组织中永远有洞察实情的人,永远有忠诚的人,怎么样用好他们,怎么样通过良好的策略,怎么样借助完善的职能分工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实现成功,恐怕是我们面临的永恒问题。
好电影会越看越精神区别是烂电影会睡着,好电影会越看越精神美国人虽然也喜欢自摸,但,是在尊重对手的前提下喜欢里面的德国装甲兵之歌歌词中文意思无论面对风暴或是雪花,还是太阳对我们微笑;火热的白天,寒冷的夜晚,扑面的灰尘,但我们享受着这种乐趣,我们享受着这种乐趣。
我们的坦克轰鸣向前,伴随着阵阵尘沙。
当敌人的坦克露出踪影,我们加大油门全速向前!我们生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我们光荣的军队而战!为德国而死是至高的荣誉!伴随着雷鸣般的引擎,我们在坚实的装甲板后像闪电一般冲向敌人。
与同志们一起向前,并肩战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深扎进敌人的(坦克)队列。
面对敌人所谓的屏障,我们给予轻蔑的嘲笑,然后简单的绕过;如果前面的黄砂之中,隐藏的是那炮火的威胁,我们就找寻自己的道路,跃上那冲向胜利的通途!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德国在征服西欧之后,曾发起过对英国的“海狮作战”,企图通过空军轰炸摧毁英国的抵抗,然后再一举登陆英国本土。
可是在英国空军的英勇奋战之下,德国空军遭到了失败。
没有了制空权,也就无法渡海登陆,德军一时拿英国没什么办法。
后来德军主力转向东线苏联战场,向英国进攻的计划就无限期搁置。
时间转眼过了几年,战争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特别是美国参战之后,英美军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原本安全的法国海岸渐渐变成了第二前线。
于是,德军在沿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海岸修筑了一道极为坚固的工事,密布防登陆壕、带刺铁丝网、障碍物、雷场、暗堡和火力点,希特勒将其称为“大西洋铁壁”,并派了“沙漠之狐”隆美尔亲自坐镇守卫。
英美盟军一直在积极筹划在法国的登陆作战。
他们做了许多周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最具特色的一项——欺敌计划。
盟军在英国南部建立了一个假的进攻基地,摆设了许多以假乱真的坦克及登陆舰艇,还建立了一支“大军”,部队番号都是真实的,互相之间有大量的通讯联络,甚至制定出了许多不同的作战计划。
美军名将巴顿还亲自前往坐镇,指挥部队进行两栖登陆训练,登陆作战地点模拟的是法国加莱地区。
各种类似的情报源源不断传到德军总参谋部,希特勒对此深信不疑,连隆美尔也误认为加莱将是盟军的登陆地点,从而把一支最强大的装甲军团置于了加莱地区。
1944年6月6日凌晨,英美盟军的部队突然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经过激战,当天就有3万部队上了岸并牢牢控制住了滩头阵地。
德军闻讯后急忙发动反击,可是盟军掌握有制空权,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的猛烈打击下,德军反击部队损失惨重,无法接近诺曼底。
盟军于是源源不断地登陆,到7月1日,总计有100万英美士兵及50万吨补给、近20万辆汽车到达了欧洲大陆,而后面还有更多的部队将要到来。
7月20日,希特勒在他的“狼穴”大本营召开作战会议,不料却遭到了有预谋的暗杀,被一枚定时炸弹炸伤。
希特勒死里逃生后立即开始了报复,参加这次谋杀的许多德国军人都被处死。
其中有德国最负盛名的元帅隆美尔,他事先也知道谋反集团的计划。
2个月前隆美尔在视察前线时被盟军的飞机炸伤,当时正在家里休养。
希特勒格外开恩,让他自杀了事,对外则称突然病逝。
战事关键时刻,战场主帅突然死亡,德军西线已组织不起坚强的防御。
此后,盟军的进攻非常顺利。
8月25日,盟军解放法国首都巴黎,9月3日,盟军攻占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9月4日,攻占重要比利时港口安特卫普,9月10日,盟军解放卢森堡,9月17日,盟军进入荷兰与德军展开激战,兵锋已直逼德国本土。
希特勒命令西线的德军边打边撤,到1944年底,整个法国都获得了解放。
与盟军相呼应,苏联红军也在东线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作战,从北到南的战场捷报频传,苏联境内的德军被全部击溃,苏军随即进入波兰作战。
战争已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
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一直没有像样的仗可打,直到攻抵德国本土后才遇到了极为顽强的抵抗。
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元帅发动了代号为“市场花园”的大规模空降作战,试图一举切开德军防线。
不料遭到了极为善战的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地坚决反击,不但攻击未果而且损兵折将。
德军迅速沿德法比边境组织了一道“齐格菲防线”,顽强稳住了局势。
盟军因为战线过长,各处都在进攻,反而哪里也兵力不足,攻势开始变得迟缓。
到了1944年底,双方战线胶着在了比利时和德国边境及莱茵河一线。
希特勒这时又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设想,集中优势兵力,再次从当年法兰西战役中通过的阿登山区实行突破,楔入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然后将北部地区的盟军赶到海边一举歼灭。
西线取胜之后回过头来再对付东线的苏军。
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都对希特勒的计划大吃一惊,不是说这个计划没有可取之处,而是现在形势已和当年不同。
当年德军兵精粮足,无后顾之忧,可集中全力实行战场突破。
现在德军不但要两线作战,而且兵力不足,坦克不足,更要命的是油料不足,无法支持装甲部队进行远程作战。
当年德军迅猛绝伦的闪电战现在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而攻势一旦失败,德军也就再无兵力可用,败局将无可挽回。
不过二位元帅知道战况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再劝说希特勒也无用,便全盘接受了这个计划。
希特勒的反攻计划不可谓不大胆,他选择的反攻地点正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2个集团军之间的防区大约140公里宽,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
这里因为地形崎岖并不被盟军所注意,希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重复当年的进攻之路,来一场军事赌搏。
德军如果有足够的兵力、坦克和油料,那么这个计划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