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格栅技术交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技术交底书
工程项目:承秦高速青龙连接线编号: 1
冲击压实示意图
冲击压实宽度不宜小于6m,长度不宜小于100m,分层补压厚度土方路堤不超过1.6m、粗粒土路堤不超过2.5m。
冲击碾压距路肩外边缘保持1m的完全距离,行驶速度控制在10-12Km/m。
冲击补压以沉降量、压实度为主要控制指标,对于粗粒土尤其是填石路堤应以沉降观测为主,冲压遍数的确认以沉降量小于3cm以准,每冲压5遍观测一次,最终确定合理的冲压遍数。
如冲压20遍后的平均沉降量小于3cm,则停止冲压补强。
构造物位置施工时应根据构造物的类型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冲压水平距桥涵台不小于10m,重力式挡墙墙背内侧不小于2m,构造物顶部填土高度大于2.5m或填石高度大于3m时,土工格栅等合成材料竖向填土厚度大于1.5m,方可进行冲击压实,如不符合上述安全距离时可采取:开挖宽度0.5m、深1.5m的隔震沟进行隔震或降低行驶速度、增加冲压遍数进行处理。
2、强夯
夯点设置形式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为5m,满夯时彼此搭接1/4。
①单点夯击次数按最后两击之差5-10cm控制,一般采用5-7击,夯击遍数2-3遍。
第一遍主夯按规定间距;第二遍副夯按规定间距在各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第三遍满夯,采用夯印彼此搭接1/4。
路堤强夯补压时,夯击遍数采用2遍,即主夯、满夯各一遍,不进行副夯。
②间歇时间由试夯时孔隙水压力消期过程的观测资料来确定,对渗透性较差的地基间歇时间应长一些,对渗透性较好的地基间歇时间一般采用3-15d。
③补压层数。
路堤的分层补压,每层厚度宜为4-6m,细粒土取小值,粗粒土、填石路堤取大值。
增强补压时路基不作加宽处理,强夯层数由路基高度计算确定,路床补压位置应处于下路床顶面,铲除刮平松散填料后,用振动压路机分层压实至设计标高。
④对于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需开挖台阶的路段,应开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先填筑第一个台阶,使形成宽度不小于4m的工作平台后再进行强夯。
⑤桥涵台背10m范围内不得进行强夯,10m以外采用夯击能1000KN.m进行强夯,20m以外按正常路段强夯,拱顶填高大于8m时可用夯击能1000KN.m进行强夯。
强夯示意图
2.3 陡坡及填挖交界路基
为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和路面平顺,避免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横向地面坡度大于1:5的填方或半填半挖路段,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施工:
1、横向陡坡路基:
地面横坡处于1:5-1:2.5时,地表开挖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底做成向内倾斜3%的横坡。
地面横坡陡于1:5时且路基高度大于8m的路堤,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堤中下
部(平台以下)设置2层双向土工格栅,垂直间距2m,土工格栅必须在冲压完成后进行,应铺设在冲击补压完成的压实层上。
地面陡坡陡于1:2.5或路基自然放坡较远时,设置坡脚墙进行收坡处理。
山区、丘陵地段半填半挖路基为减少纵裂缝,挖方路槽进行超挖80cm以后再以土方回填,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上下部位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
第一层铺设于路床顶面,第二层铺设于路床顶面下1m.
2、纵向填挖交界处
①、沿路线垂直方向开挖台阶,台阶宽不小于2M, 台阶底做成向内倾斜3%的坡度。
②纵向填挖交界处的路床设置15m的过渡段,对于土质过渡段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砾土,碎石填筑,岩质地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堤,交界处应向挖方侧超挖10m 长。
挖方路槽进行超挖80cm以后再以土方回填,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上下部位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
第一层铺设于路床顶面,第二层铺设于路床顶面下1m.
陡坡及填挖交界处路基示意图
2.4 土工格栅施工
1、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1)土工格栅施工工艺
土工格栅施工工艺框图
检测、清理下承层
人工铺设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搭接、绑扎、固定
摊铺上层路堤土
碾压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