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学(课程代码00775)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制定位置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亮点是A.基础性B.工具性C.选择性D.人文性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是此次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P9)答案:D2.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设置历史选修课的时间是A.1956年B.1963年C.1986年D.1996年1963年第四次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在中学设置“历史文献”选修课。
(第一章P20)答案:B3.下列历史教学内容体现了历史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是A.政权的更替B.战争的爆发C.衣食住行的变化D.思想的发展“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理念,是指历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历史课程内容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P35)答案:C4.以下行为动词在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属于“经历”水平层次的是A.寻找B.认可C.确立D.尊重“经历”水平层次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常用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行为动词加以陈述。
答案:A5.以下行为动词在历史教学知识目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是A.讲述B.说明C.评价D.探讨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題的初步认识。
对这类历史内容目标的陈述,常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
P42答案:B6.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应属于A.感知历史知识阶段B.理解历史知识阶段C.运用历史知识阶段D.巩固、检查历史知识阶段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
理解历史的阶段:教师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依靠分析、综合、对比、比较等方法从纷的历史史实中,抽绎出本质的东西,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有经过这个阶段,学生才能获得完全、科学的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得以升华。
P65答案:B7.以下符合活动探究课“课前充分准备原则”的内容是A.查阅和搜集历史资料B.解答学生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C.为学生建立教学档案D.将活动结果反馈给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历史课的探究活动不应局限在课堂45分钟内,很多需要课前花几天时间去做,包括查阅和搜集历史资料、考察历史文物古迹、编写历史剧本等等。
学生们可以在家里、在图书馆、在历史文化遗址或其他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场所进行探究活动。
只有做了充分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P65答案:A8.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进行解析论证的教学方法是A.讲述法B.讲解法C.谈话法D.角色扮演法讲解法是对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多用于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
P879.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辽代的地名是A.南京B.中都C.大都D.北京古代的重要地点,在不同的时期里有不同的名称。
如北京一地,战国称蓟,辽称南京(幽州),又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清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北京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P104答案:A10.“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吗?”这一问题的水平层次属于A.识记B.理解C.应用D.分析理解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展现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解释、概括和说明的能力。
P111答案:B11.教育史上最先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儿童中心说”的教育理论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斯宾塞“儿童中心说”,也称“儿童中心主义”,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P126 答案:C12.历史教师必备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以下范畴属于A.史才B.史学C.史识D.史德史才,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
P143答案:A13.以下行为动词在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属于能力目标的是A.简述B.理解C.评价D.体会知识目标一般使用“知道”、“了解”、“简述”、“概述”、“列举”等行为动词。
能力目标一般使用“解释”、“分析”、“评价”、“设计”、“制作”、“编演”等行为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使用“增强”、“激发”、“理解”、“欣赏”、“体会”等行为动词。
P183答案:C14.在教学评价中影响较大,具有一定权威的评价途径是A.学生评价B.同行评价C.教师自评D.领导评价领导评价指领导班子而不是某一位领导的个人评价,这是领导集体对被评教师所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权威性。
主要由学校领导通过听课、检查学生作业和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加强和改善管理。
它可以和学生、同行的评定互相补充、参照。
P201答案:D15.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学环境历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P214答案:B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6.新课程初中阶段设置了▲相结合的课程。
分科与综合P5417.1904年,淸政府颁布《▲》,建立起我国的第一个近代化新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P1718.现代教育观认为,历史教学是▲历史知识的过程。
建构P6319.在历史教学综合课中,其教学程序包括复习、讲授、巩固和▲等环节。
检查P7620.历史教学“四要素”说认为教学基本要素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所构成。
教材P12521.新课程体系下,历史学科的课程建构分为必修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三个层次。
选修课程P21322.信息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输出、反馈和调节的过程。
变换P6323.历史教学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观察、▲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等。
档案袋评价P18524.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行为P21425.历史遗址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中留下包括遗址、墓葬、▲及其他活动的痕迹。
窖藏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公民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指人们称为健全公民的教育。
次广义的公民教育:旨在形成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
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
狭义的仅指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
P3427.历史教学模式在一定历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范型。
P6628.教学设计指为了实现一定阶段预期的课程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核心。
P15729.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用以调节教学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
P18230.历史文本教材是以语言文字承载历史教学内容的教材,主要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中国历史练习册、地图册、填图册、历史文献资料(如官私档案、地方志、正史、日记、碑刻等)、历史著述、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等等。
P217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形成科学精神意识,确立科学态度;4、强化法治与民主意识;5、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P4332.简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如何感知具体历史知识。
1、课上:教师口头的讲述、描述,直观教育和多媒体的使用,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
2、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索,如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等等。
P6533.简述传统历史教师备课的观念。
1、强调历史老师的作用,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强调历史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3、强调历史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4、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中的运用。
5、强调历史学科本位,忽视课程的整合。
P14734.简述新课程学生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过程。
1、资料准备阶段,这是档案袋评价实施的前提。
2、小组划分阶段。
3、档案袋内容收集阶段。
P16835.简述历史教师使用教科书应注意的问题。
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2、认真钻研历史教科书。
3、分析与重构教学内容。
P225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试述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主题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要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反映所学历史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2、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型课程,要避免成人化、专业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
3、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
首先,历史学习主题内容要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特点,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亲切对话式表述学习主题;其次,历史学习主题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习主题的内容应注意从多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任意选择的自悟和质疑、活动和探究的广阔空间。
P5337.试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课的基本结构和步骤。
1、组织教学。
组织并创造一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之精神上物质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