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序设计培训讲义

程序设计培训讲义

程序设计话题: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对计算机技术的纵深理解,思维训练,实际应用)一、义务教育阶段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1.程序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2.循序渐进,螺旋上升;3.作业简单且量大,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编程技巧的掌握;4.低起点,慢进度。

二、实践:程序设计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作业题为实例,编程(或以其他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适宜编程的题目:数值计算,方程求解,概率统计)(适宜Excel的题目:统计图表)(适宜Flash的题目::三视图的投影、截面)[阅读资料]借助程序设计,激发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摘自网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一切活动类型,都与发展他们的智能,首先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而这一工作成就的首要条件是引人入胜的学习,若自己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人必须具备各种能力,但思维、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形象、抽象的能力,也可以培养类比、联想、判断、推理及想象能力。

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今后不论到学习岗位还是工作岗位,都能很快地适应和胜任。

所以,我们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富有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本人结合中学程序设计的教学体会,对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了探索,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程序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1.善于观察,解决问题许多发现和创新,往往来自善于观察。

因为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对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按照一般规律,由局部到整体,又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不仅观察表面的明显特征,而且要注意隐含的内部规律,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逻辑顺序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的正迁移,逐步实现“观察——解疑——编程”的过程。

从下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编程过程中,由于善于观察,促使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例一] 设计一个程序,显示由下列数字组成的三角形:11 11 2 11 3 3 11 4 6 4 1设计这个程序并不困难,许多学生经过细致观察这个数字三角形的排列之后,得出它的规律——杨辉三角形。

同学们根据杨辉三角形规律确定了程序设计思想方法:杨辉三角形的第2行是(a+b)1的各项系数;第3行是(a+b)2的各项系数;第4行是(a+b)3的各项系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数据表的规律来设计程序。

用二维数组y ( i , j)来表示这组有序数,采用格式函数tab(x),按照题目排列成下面形式并打印出来。

y)1,1(=1y)2,2(=1y1)1,2(=)3,3(=yy1y21)1,3(=)2,3(=……教师培训教程序设计y ( i , j)的计算规律为:初始式 y ( i , j)=1 (当j =1 或j =i时)递推式y ( i, j )=y( i-1 ,j-1) +y(i-1, j ) (其他)编写的程序代码如下:dim y(10,10)let n=5print tab(20);1for i=1 to n-1let y(i ,1)=1let m=20-2*iprint tab(m); 1;for j=1 to ilet y(i+1, j+1)=y(i ,j+1) +y(i, j)print tab(m+4*j);y(i+1,j+1);next jprintnext iend程序编出后,我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诱导学生对这个三角形作进一步的观察,要求他们编写更为简洁易读、易理解的程序。

值得高兴的是,观察能力较强的同学发现:这个三角形的第一行数是110,第二行数是111,第三行数是112,第四行数是113,第五行数是114。

由此,他们编写出了较好的程序,主要程序段如下:For i = 1 To 5Print Tab(20 - i);Print 11 ^ (i - 1)Next i只要平时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他们就会对问题的领会逐步深化,并能不断揭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编写出许多好程序。

2.学会联想,扩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善于从一个问题联想到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探索、发现、创新的前提。

在启发学生联想时,既要教会学生对同一类问题有一个基本想法及解决方法,又要鼓励他们独辟蹊径。

联想是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应,在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犹如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联想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我们来认识类比联想和创造性联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1)类比联想这是最常用的联想方法,它好像搭桥引渡,能使学生温故知新。

因为类比是从一般到特殊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所以教师要精选题目,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承前启后、合乎逻辑。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扩大思维。

[例2] 要求编写判别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的程序。

学生根据质数是除1和本身外,不能被任何数所整除的数的定义,编出了如下程序:10 input “n=”; n20 for i=2 to n-130 if n/i=int(n/i) then 6040 next i50 print n:end60 print “no”70 end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编出一个能打印出3 ~ n之间的所有质数的程序。

学生会很自然地与上例进行类比联想,他们在程序中加上外循环从3到n,并对内循环体作适当修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在这两个程序的基础上,能否编制一个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呢?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判断质数的方法,只要先确定出一个质数,然后用要验证的那个偶数减去这个质数,再判断其差是否是质数?若是,即已得到验证。

若否,再确定另一个质数,依上述步骤重复进行。

因此,学生通过这种类比联想方法,顺利地编出了正确的程序。

(2)创造性联想这种联想较类比联想更为重要,它是探索发现新知识、新问题的先导。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3] 编写求S=20+21+22+……+299的程序。

在一般教科书上,均采用设置一个循环结构来制定0-99的2i幂运算,并用累加原理实现它。

程序如下:s =0for I=0 to 99s=s+2^Inext Iprint “=”; s为了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联想,应启发他们将数学中的“递推法”迁移到程序设计中来。

如果要求编写程序的题目,可以用一个数列来表示,并且能找出这个数列前项与后项之间的数量关系。

那么,这类题目就能采用“递推法”这个很有用的方法。

从上例中很容易看出该数学表达式为:a i=2a i-1 S i=S i-1+a i下面就是学生利用递推关系编出的程序:教师培训教程序设计a=0.5S=0for i=1 to 100a=2*aS=S+anext iprint “S=”;Send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都大有好处。

3、一题多编,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拘常规、常法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问题时,要求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去思索。

这样,对同一个题目,将会得到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编,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它能使学生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我们应注意这方面的教学。

[例4] 在编写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程序时,我首先介绍了通过设置一个新变量来完成的方法。

s=xx=yy=s对这个问题,我又要求学生,能否不借用新的变量,而用别的方法来完成。

经过引导,学生编出了如下程序:x=x+yy=x-yx=x-y由于平时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学生在设计程序过程中,思路开阔,方法灵活。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

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紧迫,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是面临着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具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振兴国家与民族。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导演的作用,要探索适合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自我激发,使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2)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因素;(3)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应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并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性;(4)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5)充分重视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和科学品质。

为此,我辅导的兴趣小组学习了VB程序设计之后,让学生以小组(2-3人一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个作品——制作一个计算器。

一开始,学生都模仿平时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来设计,功能十分的简单,外观也很“统一”。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在计算器的外观、功能、使用情况等各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来设计自己的作品。

最后,我看到了许多不仅外观十分奇特、漂亮的计算器(有的像手机形、有的像心形,等等),而且功能也十分的强大(除了加、减、乘、除之外,还具有各种其它的功能,如三角函数的转化功能,存储容量单位的转化功能,等等);在使用方便性上,有的小组还加上了提示声音和优美的背景音乐功能。

于是,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让每个小组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从而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