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历史的步伐决定了人类文明要进步。

身为人民教师,责任重于泰山。

一直以来,我持续地在观察、了解别人在犯了错时,在对学生实行谈话教育时是怎样实行的。

学习他们好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准确的教育方法。

总结起来,以下两种方法的确不值得继续发扬下去。

学生犯了错时
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恼羞成怒,声色俱厉、拳打脚踢,兼职把学生当敌人对待了。

另一部分教师发现学生屡教不改就使出绝招——把学生赶出教室!说:你进教室,我就不进教室!
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束手无策,动辄就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家长叫到学校去。

有的学校竟然让学生家长在学生面前亮相,看着自的孩子写检讨。

另外,有的教师则仗着自己是班主任,干脆将学生赶回家去,不要他读书就完了。

在对学生实行谈话教育时
很多教师在跟学生谈话时用的是粗暴地语气,甚至流话连篇的对生实行谩骂,不管是面对班级还是学生个人,这种习气已经成为惯性。

分析以上种种现象,暴露出这些教师的种种缺陷:
一、没有耐心、爱心。

不管是打骂学生还是说出伤害学生自尊的话、把学生赶出教室,这都属于不爱学生的表现。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要持续地提升,需要教师用耐心和爱心持续地循循善诱、敦敦教诲,以达到其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目的。

而很多教师则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很快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恶、痛恨的情绪,这也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心理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人名教师,必须要有特别好的素质,不应该面对学生的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不应该的反应。

这样,既不能起到发展学生品德的作用,又使自己的工作方法显得简单、粗暴,不具备艺术性。

三、职业道德差、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人名教师,应该懂得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行为不知不觉的就被
学生当成了榜样。

所以要让学生听话,自己说先应该做出表率,以便学生模仿。

不过教师的这种粗暴的行为却在学生的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既是没有职业道德、体罚学生的行为,又是违反国家法律的恶劣行为,的确值得引起社会的注重和教师的反省。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准确的教育方法呢?
首先,对于学生的过失,教师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引导,不夸大,也不掩饰。

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效应,感动他们,就一定要注意抓住关键的链条:“注入自己的情感”,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育人的重要方法。

有了慈爱、善意的出发点,就能够使批评做到一是顾及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二是满腔热情,以人为善;三是能理直气壮和掌握分寸;四是求实、诚恳、准确、即时。

学生没有不欢迎、不接受之理?同时学生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有他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所以要让学生改正错误,就必须要让学生有所醒悟,有改过自新的要求和愿望,而只有作耐心细致的启发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启发学生反省悔悟。

没有缺点的学生是没有的,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绝不可吹毛求疵,以点代面,因为一时激动而过于注重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责怪过度,以致夸大缺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又会给其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按捺住自己的激动,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自己反省,承认错误,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一起对话、交流,不但能获得学生们的亲近与爱戴,而且教育的效果也会较佳,并能使学生自责,要知道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比任何时都需要关怀。

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的教育是为自己好。

作为教师,作为老师应理解到没有什么“差生”、“坏学生”,只有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爱心去关心、协助、教育、引导的好学生。

一次上课铃响了。

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

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

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

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

“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
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让他当语文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

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

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准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

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其次,对学生的微小进步采用积极适度地激励它比用斥责的方法有效十倍、百倍。

教育就应遵循规律、顺乎自然,尊重人性的特点,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学生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坏孩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快慢既要受自我约束水平、行为习惯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主观方面的影响,也要受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没有优点,所以,我们不能责备学生“不是老师不想表扬你,而是你没有给老师创造表扬的机会”。

学生的优点肯定是有的,我们应在既留意学生不足的同时,刻意地去探索孩子的“闪光点”用其“闪光点”去鞭策学生,使之不“一闪而过”并且心呵护这“星星之火”,尽力协助它形成“燎原之势”。

老师要表扬学生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把一次作业认真地写完成了,能够找个时间在班里表扬他;一个平时纪律很散漫的学生,偶尔在一次放学后,自觉认真地把教室打扫了一遍,老师能够在班里表扬他;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有一次却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能够当着全面同学的面来表扬他;在手工课上,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制作出了很精美的卡片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表扬他……教育是需要细心去发现的,相信只要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突破点,就一定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鼓励和表扬的激励作用,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找回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

事实证明,经常在
鼓励和表扬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比较成熟,还能比较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希望老师们能多发挥鼓励和表扬的教学机制作用,尽量地拉近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有心灵沟通的机会,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为学生的茁壮成长做出更大的努力。

再次,,持续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探究教育的艺术。

教育家和非教育家本质区别就在于两者具备的教育艺术深度不相同。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教育下表现绝不会相同。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从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出发,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持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探究教育的艺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持续的提升。

这才不会辜负了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而不能在心里只责怪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要多想想自己该如何改进。

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起他来的时候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

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傻瓜。

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

逐步地,这名同学越来越多地举起他骄傲的左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回答出老师的课堂提问,这个原来极有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沦的孩子也由一个差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世界万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持续的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

诚然,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可教师代表的是学校。

这无疑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