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一、什么是文章的主旨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为两点: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如《木车的激情》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三、解题思路及技巧1、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例1:《耕作的诗人》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
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
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2)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
(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4)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
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例:2:《一座村庄的消失》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
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
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
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作者对消失的村庄及其生活环境和习俗,是充满怀旧情绪的,对于村庄发展为繁盛热闹的集镇或城市又是充满期待的。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1)关注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方式,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提供了依据。
《阳关古道苍凉美》,标题直接道出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具有“苍凉美”,当然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苍凉美”,就要看全文内容了。
《彩色的荒漠》,从标题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写作对象和情感倾向,作者写的是荒漠,并冠之以“绿色”,那就是赞美荒漠中的某种现象。
(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首尾段是文章总起和关合的段落,顺应文章起承转合的需要,文章首尾段对切入与彰显主旨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一般说来,起就是引出话题、铺垫下文、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总领上文、升华主题、强化感情。
所以阅读文章时,关注首尾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
如《泰山很大》在结尾时说:“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联系全文,这一段话的是说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
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这正是本文主旨。
因此,通过关注首尾段,或提炼其中的关键词句,或概括其大意,再联系全文信息丰富其具体内涵,文章主旨的寻找也就不会太难了。
3、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的结构层次总是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安排的,而作者的行文思路又是为一定的主旨服务的。
因此把文章的各部分层次区分出来,把各部分的大意概括出来,然后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就能发现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例如《阳关古道苍凉美》“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其答案为:(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这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苍凉美”的理解,需要在文中分层寻找。
答案要包含这样几层:路途所见,阳关古城所见,哲学家与诗人的感慨。
然后寻找关键词“荒凉”“凄冷”“清冷”“凄凉悲惋”即可得出答案。
各层大意概括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4、关注标志性语言什么是标志性语言?在文章的主体中间部分,作者在行文时,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那些分散的关键词句、不连贯的抒情议论语句,我们称之为标志性语言,这些标志性语言会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把这些分散的标志性语言根据文意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可能发现文章的主旨。
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
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根据文意按顺序有机地组合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长城》,文中多次出现作者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愿意接受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很显然,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对长城历史的沉痛反思,也表现了作者对长城开放现实的无比自豪和自信。
作者旨在通过长城的封闭与开放,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衰历程。
由此可见,解读文本时,标志性的语言对把握文章主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1)叙事散文叙事类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作为散文写作的主要表现题材或者说叙事本身就是写作目的的散文。
它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或体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文章的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如《耕作的诗人》,全文以“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为中心,分别从他的作品内容表达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他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的创作观来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
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种创作观的态度: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日常的劳作与写作不能绝然分开。
(2)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和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往往隐含在所写的景或物中。
通过分析景或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彩色的荒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恶劣、色彩单调的戈壁滩,为下文写石油工人充满热情地奋战在大西北戈壁滩作铺垫,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石油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咏物类散文联系手法---托物言志。
如《庄周的燕子》从表现手法看,以“庄周的燕子”为题,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手法。
第一,本文记叙描写了燕子把巢及卵放在人类的屋檐下,又落在人类够不着的树枝上,住几个月就搬走等生活习性,告诉读者燕子是怎样小心地在人类的生活领域求生存的;第二,让读者从平凡熟视的现象中,洞察和捕捉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
第三,通过燕子的生存之道,让读者认识到做人的真谛,归结出处世的智慧:亲而不亵,近而不狎,保持自由与尊严。
(4)议论、哲理类散文通过作者娓娓的叙述,探究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本质的道理,理解文中描述事物的象征点,分析作者思维运动轨迹或作者联想到的事物,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如《记住回家的路》:作者从陌生的城市随便走走要不忘记归途联想到人生外出闯荡不忘“回家的路”,由家的归途联想到心灵的归途,从而表达出在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坚守自我的主题思想。
如《庄子的草帽》,作者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濠梁观鱼”、“庄周梦蝶”这两个典故,将自己对庄子思想价值的感悟以及对后人膜拜庄子思想的因袭习性的认识,寄托在“蒲草帽”这一民间乡野的惯常意象中,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生活本真貌、思想原生态的冷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