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第二节种子植物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中的德育渗透,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制定了如下的德育目标:
(1)利用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 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3)认同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进而珍惜每一粒种子,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4)通过拓展探究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5)通过开篇寄语和故事讲述,对学生进行挫折和赏识教育,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奖品激励机制,在多媒体课件中应用动画、视频、情感故事等,利用多种实物如多彩的种子、种植的小植物等,不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突出教学的重点。
另外,利用有趣的拓展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因教学内容容量大,在教材的知识点处理上也略微有所调整,将孢子与种子的优越性比较移到下一节课讲授。
二、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2012版),七年级上册。
种子的结构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非常重要。
本节知识难度不大,能够观察到的实物较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这一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学生未曾接触的结构名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个类群。
其中,第一课时无疑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了指导性强的导学案,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同组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中享
九、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体验,强化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立足点是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还充分利用导学案的导学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生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有了小组组长的引领作用,学生学习活动就显得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