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2、计算所有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3、按长度将花生果实进行分类,算出每一长度的花生数目。以长度为横坐标,以花生数目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相应内容。
让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请两组测量不同品种的学生代表作汇报,交流各组的分工情况并描述所测量的花生果实长度的范围和大小品种的平均值。并将两组的测量结果合成在同一图表中作对照,让全体学生参考对照,得出结论。
通过教师设疑,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的能力:即作图能力和分析图形与数据的能力
学会测量花生果实的大小,学会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通过活动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实验结果来建构抽象的知识: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5.进一步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一段,并思考:影响生物变异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生物的变异的分类及区别(产生原因)是什么?
思考、讨论、回答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生物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变异可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引起变异的原因有两方面: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自身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引起可遗传的变异),这些内容等大家升到高中后会进一步学习。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和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从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提出问题”,如: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作出假设,如: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的是大花生,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小的是小花生。
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计划:
材料用具:直尺、花生果实(每组30粒)。
方法步骤:按照课本提示进行。
1、6-8人一组,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七、课前准备
1、测量和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和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图
一、




教师回顾和利用俗语引入课题:在本章开始我们讲过: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俗话说:“一树结果,酸甜各异”、“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是怎么回事。
按要求进行分组活动:测量、记录、绘图
?学生分组表达和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随机取样,并且样本要足够大,以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各组测得的最大值、最小值将会各不相同;曲线图可能是一条不太平滑的曲线,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应该很明显;全班数据汇集后数据量增多,曲线会变得比较平滑。)
对讨论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设疑:你见过两片一模一样的叶片吗?见过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吗?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看到的变异现象;
看课本40页的图片。
教师引导:就一种生物的某一性状而言,其不同个体之间所表达出来的该性状也是不同的,即生物存在变异,如果实的大小不同。现在我们就花生果实的大小来做一个探究活动,来更深层次地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
回答
这一节实验课,你有哪些收获、得到哪些启发?
学生小结,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和点评实验小组。
教师布置作业。
思考
总结
初步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准备
九、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呢?
假设: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的是大花生,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小的是小花生。
7.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花生果实有大有小,这种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花生大小好像不一样”,“花生壳不一样,一种薄一种厚”,“味儿可能也不一样”,“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地里,会长成大花生吗?”,“大花生中有小花生,小花生中有大花生”,“它们是一个品种”,“它们不是一个品种”,“花生的大小是不是能变异?”,“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呢?”等等。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结论: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的是大花生,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小的是小花生。
三、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1.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2.不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十、教学过程流程图
举例
看课本图片
利用常见现象和图片导入课题,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而且这样的引言亲切、自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二、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
4.得出结论并交流
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这两袋子花生,它们长得像吗?是一个品种吗?“如果不是,怎样区分这两种花生?”“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
1.你拿的30粒花生是随意的还是经过挑选的?
2.你所作的曲线图呈什么形状?花生果实长度有变异吗?
3.如果将全班各组所测得的数据都汇集起来,得到的曲线图将会是什么形状?
4.如果你没有测量,你会注意到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吗?
5.课本讨论题P42。
6,大花生和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