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讲座材料)甘州区龙渠乡中心学校李玉强作文教学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很头疼的一件事,但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现整理出不太成熟的看法,或者说集许多有经验老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好写作(这是发展写作创造力的前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作文更是这样。
学生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习作过程是被动、无奈、痛苦的,对作文自然也是应付了事。
只有当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具有自信心后,才会把这项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当作一件愉快的事,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才会自觉留心观察生活,主动积累习作素材、积极地提笔作文,也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情境引入作文,融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创设的自然生动、和谐民主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积累、表达、修改、评价。
这样,既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作文的欲望与热情,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事物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确实有东西可写,有真情实感可表达。
如何使学生产生浓厚地兴趣,我有三点体会:1、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
我们可以学习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一句话作文”。
最初写一句话,要求:一律用钢笔书写,字迹规范整齐;不写错别字;句子要通顺、清楚明白,不能出现病句。
达不到这三个要求,就得重写。
第二次作文,要求写三句话,如写对语文老师最想说的话,题目是《老师,我想对您说》。
第三次作文,让学生写五句话。
写熟悉的人,同学们就有话可说,如把题目定为《我的同桌》。
第四次作文,要求用五到十句话介绍一下自己,不少于五句话。
以后,逐步过渡到更多句话的作文和更多次的作文,作文简单了,写作文的频率高了,学生的兴趣高了,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一句话写起,逐步过渡到写十句话、二十句话,能围绕一个主题写三四十句话的时候,不用要求写多少字,其实早以达到四五百字了,甚至文思如泉涌,学生写得比四五百字更多,不知不觉把作文字数的问题解决了。
作文,从一句话写起,可以训练学生作文中不写错别字、不写病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基本功,同时,还能围绕一个主题将内容写具体。
作文,从一句话写起,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觉得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难写,觉得作文很简单,很轻松,作文成了一种乐趣。
2、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对于学生习作,我们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职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我们千万不能让作文教学陷入“培养作家”的误区,而应认识到:作文的功效在于应用。
如,一年级就从写一句话开始,哪怕有错字、不通顺也要鼓励,二年级逐渐提高要求,写一段话,三、四年级,着重指导学生写好一件事和片断;五年级,则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写具体,并学习简单的写人文章;到了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记事来写人,并写出读后感和书评。
总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肯定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具体哪个阶段学生的作文要求是什么,“课标”以及教参中都有。
3、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日记、周记等是我们常用等形式,有的老师除了运用大小作文结合练习以外,设计了一项“写作训练”,同学们很感兴趣。
这项练习,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段话,文字篇幅不长,但一定要中心明确,教师批阅后进行讲评,学生每天写一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在这一辅导练习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扩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又如,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习题中都有小练笔,老师一定要好好利用,不但要让学生练习,更注重检查、评价、交流,有些文章,虽然教材、教参没有练笔要求,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设计练笔形式。
如在教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让学生练习写生活中熟悉的人,一开始,学生习作中可能会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再次读文章,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引导他们学习运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表达性格特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写作。
这样,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习作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
另外,“口语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将“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效果也是很好的。
当然,教师也可以“跳”出教材练作文,师生互动练作文,快乐施教练作文,个性指导练作文,综合练习练作文。
让学生愉快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作文、享受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写作素养。
我在一二年级上作文课时经常学生在本子上写,我在黑板上写,一方面给学生作个示范,引个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困生学写作文的难度,学生看到老师写作文这么容易,在他们的心里少了一些压力,也就不怕写作文了。
这种“师生互动练作文”我觉得效果还不错。
“快乐施教练作文”方面,主要表现在写作文前,先设计一个游戏或场景,提出要求: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细心听到的、用身体的皮肤切身感受,用内心真实地思考或联想等。
三年级,我曾先后设计了“掰手”游戏,“气球要炸了”,让学生了解指写活动如何整体和局部描写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
本学期,我在四1班针对学生擦黑板后居然将椅子放到讲台中间及时调整写《李老师走进教室后》这一小作文。
我首先站在教室门口,表情由微笑变皱眉,故意绕一个大弯,走到讲桌旁边,轻轻地放下教本,没有去宣布上课,却在大家的疑惑之中,转身干脆利落地写下了《李老师走进教室后》这一作文题目。
接着我请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相互提意见,补充完善。
接着,我提出习作要求:1、说出李老师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教室内场景;2、说出李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同学们的动作、神情、心理等,3、字数不少于300字。
老师进行二次表演,学生再说、再完善,在巡视中我发现学生明显比上一次说得具体、详细,一般左右的学生字数在300字以上,我请说得有启迪和示范作用的同学到讲台展示读,学生评价,学生第三次小组交流,这次我发现学生说得更详细了,我及时表扬并点评,这时学生非常活跃,拘束、害怕的表情早已换成了自信欣喜;面对这情景,我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要条理地写下来,学生自然异口同声答应,大部分学生已经取本子取笔动手写了起来。
当然我临时调整的这次习作也基本完成了任务。
二、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习作。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
还有一个数字大家应该记住:3至12岁是记忆最佳期。
学生,尤其是这小学阶段,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大量的积累促使质的飞跃。
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散文对学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因此,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当然,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勾画、写批注”的方法,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
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最好的方法是:应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除了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1、教给学生编写制作“好书推荐卡。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
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
“好书推荐卡”人人制做,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
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推荐奖“。
这样会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制做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读书活动的发展,促进作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2、结合课文内容,多方面搜集信息,补充知识,编写制做“百科知识卡”。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一某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
”可见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百科知识卡”就体现了这样的结合。
很多学生在对课文学习后并不满足于课文中有限的知识提供,他们的头脑中还有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搜集获取相关信息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
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
“百科知识卡”如果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会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
“双卡制做”的活动,把阅读、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一定会大大开扩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就会为学生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促进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制手抄报”“学习园地布置”“板报展览”“作品集”等都体现了这一做法,我们应该坚持、创新。
其实,我们语文二年级就已经提出让学生学做“知识卡片”,希望教师们开动脑筋,根据实际灵活运用,肯定会有很大效果的。
作文就好象是一棵树干,学生只有在积累中才能吮吸营养、丰富知识,作文中语言才能生动而有趣,构思新奇而新颖,作文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作文之树才能长青。
3、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精心组织,挑选出学生最优秀的作文汇编《学生作文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希望向人们展示自己,尤其是儿童,他们的表现欲比成人还强,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学校、班级应该每学年定期开展一或几次次作文竞赛活动或每次作文批阅后优秀的作文要求学生再次修改,重新用稿纸认真抄写,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习,进而带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每学年还应该精心组织挑选学生最优秀的习作,通过筛选,汇编成主体性的《六1班学生作文集》,放到书柜供学生借阅,这种身边的人写得身边的是的作文学生特别爱借阅,效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