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

第十章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动力地质因素特别是人类活 动因素所引起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这种作用的后 果无论对城市环境或各种类型工程建筑物的稳定都 是不利的。该问题的严重性已愈来愈引起有关学科 专家的重视。因而近年来人们已把地面沉降问题列 为工程地质学及环境地质学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主要危害
(1)沿海地区沉降使地面低于海面,受海水侵袭;
(2) 开采石油
开采石油是人工抽取地下液体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在某些埋藏较浅的半固结砂岩含油层中,抽取石油可引 起砂岩孔隙液压的下降,未完全固结的砂岩在上覆岩层 自重压力作用下继续固结,引起采油区地断下降。典型 实例是美国长滩威明顿油田,该地区含油气层位于地下 600-1500m深度内,自1926-1968年期间共钻2800口 油井,采出油气5.2×109m3,其地面总沉降量达9.0m, 使油田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向油层注水(1.75×105m3 /d)后沉降停止并有少量地面回弹。 (3) 开采水溶性气体
近代河流冲积环境模式: 以河流中下游高弯度河流沉积相为主。 属于这种模式的河流常处于现代地壳沉降带中,河床迁 移频率高,因而沉积物特征为多旋回的河床沉积土-- 下粗上细的粗粒土和泛原沉积土,并以细粒粘性土为主 的多层交错叠置结构。
我国东部许多河流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 松嫩平原等均属于此种类型。
4.88
-1955
3.96
1926-1954
9
1926-1968
拉斯维加斯
500
凤凰城
310
1
1935-1963
3
1952-1970
休斯顿- 加尔维斯顿
10000
巴吞鲁日
500
7560
42
波河三角洲
800
30
1-2
0.3 7.5 >0.25
1943-1969
1934-1965 1890-1957 1953-1960
图10-7 宁波断陷盆地剖面图(据沈孝宇等)
1-亚粘土;2-淤泥质亚粘土;3-亚砂土; 4-粉土质砂砾;5-砂±;6-砂砾土;7-砂砾岩;8-凝灰岩
三.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1 承压水位降低所引起的应力转变及土层的压密 位于末固结或半固结疏松沉积层地区内的大城市, 因为潜水易于污染往往开发深层的承压水作为工 业及生活用水的水源。 在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 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下相 对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根据有效 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 是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日本新隅因开采水溶性天然气——甲烷而持续地 大量抽水,导致开采层地下水位下降及含气层的压缩, 产生了大幅度的地面沉降。
自l9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强 度和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许多具备适宜的地质环境的地区 陆续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在诸多实例中由于人类抽取地 下液体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情况最为普遍。意 大利的威尼斯城是最早被发现因抽取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 降的城市。之后,日本、美国、墨西哥、中国、欧洲和东 南亚一些国家中的许多位于沿海或低平原上的城市地区, 由于抽取地下液体的工程活动,均先后出现了较严重的地 面沉降问题。表10-1列出了世界各典型地面沉降地区的沉 降量值、速率、诱发因素及已采取的治理措施等一般概况。
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是诱发高速率地面沉降的重要因 素。在诸多人类活动因素中对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 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是抽取地下液体的活动。由于各 种形式的抽取地下液体而导致地面沉降的实例,几乎 占当前世界范围内地面沉降全部事例的绝大部分。由 于这种情况下的地面下沉是逐渐演变的,其后果往往 在已明显地表现为灾害之后才被认识,因而其危害性 也最大。抽液活动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以三层结构条件下单层抽水的情况为例,对抽水过 程中土层中应力的转变及土层的固结问题进行具体 分析。
由于透水性能的显著差异,上述孔隙水压力减 小,有效应力相应增大的过程,在砂层和粘土层中 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在砂层中这一过程基本上标 志着固结进展程度的应力转换线逐渐地向最终边界 线推进(图1),而粘土层中孔隙水压力达到AB线(与 降低后的承压水位相平衡的孔隙水压力线)所需的时 间,正如模型试验(图2)所表明的,往往需要几个月、 几年甚至几十年(取决于土层厚度和透水性)。这样, 在承压水位降低后,直到应力转变过程(也就是固结 过程)最终完成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粘土层 中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高于和新的承压水位相平 衡的孔隙水压力,这部分孔隙水压力通常被称为剩 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
10-1

世 界 各 地 地 面 沉 降 概 况


州或省市

东京
大阪 日
九州
本 尼崎
加州

内华达州 国
亚利桑那州
得克萨斯州
墨西哥 意大利
路易斯安那州 墨西哥城
上海 中
天津 国
台湾
点 具体地点
沉降面积 最大沉降速率 最大沉降量
(km2)
(cm/a)
(m)
发生沉降的 主要时间
江东及城北工业区
290
佐贺县
工程地质学
资环学院 吴道祥
第十章 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
一、概述
地面沉降:指地面高程的降低,均指地壳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 的总体下降运动。
特点:以缓慢的、难于察觉的向下垂直运动为主,只有少量的 或基本没有水平向的位移,可能影响的平面范围可大至几千平方公 里。在某些实例中地面沉降是一种自然动力地质现象,而在多数实 例中这种现象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常以地壳表层一定深度内岩 土体的压密固结或下沉为主要形式。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地面
(1) 持续性超量抽取地下水 在松散介质含水系统中长期的、周期性的开采地下
水,当开采量超过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即动储量)限额 时,将导致地下水位的区域性下降,从而引起含水砂层 本身的压密以及其顶底部一定范围内饱水粘性土层中的 孔隙水向含水层运移(即越流作用)。在渗流的动水压力 和土层孔隙水排出所相当之附加有效应力作用下,粘土 层发生压密固结,从而综合影响导致了地面沉降。
沉降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并受到多种诱发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诱因: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自然地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 因素两大类。地面沉降可以由单一因素诱发,而在许多情况下是由 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因素中,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常起着 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地壳近期下降运动、地震、火山运动等。 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面下降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 期中缓慢地进行的,其沉降速率较低,一般不构成灾 害性后果。例如我国天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地壳年平 均沉降速率约为0.17-0.2mm,近期的年平均下降速率 为1-2mm。但是在地壳沉降区内的不同地点下降速率 并非完全一致,常常表现出相对不均一性。 (2) 地球外营力作用 它包括溶解、氧化、冻融等作用。地下水对土中 易溶盐类的溶解,土壤中有机组分的氧化,地表松散 沉积物中水分的蒸发等,均可能造成土体孔隙率或密 度的变化,促进土体自重固结过程而引起地面下降。
市区及郊区
10.1
7300
21.6
台北盆地
2
2.667 1.76 1.70
1921-1987 1959-1983 1963-
备注
开 发 地 下 水
开采石 油
抽 取 地 下 水
开采石 油 抽 取 地 下 水
由于地面沉降与人类工程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它常常产生于具备了特定地质环境的工业化和城市 化地区,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二、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续2)
近代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模式: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地段,介于河流冲积平原与滨海大陆架 的过渡地带。 其沉积结构具有由陆源碎屑——以中细砂为主夹有机粘土与海 相粘性土交错叠置的特征。
我国长江三角洲主体部分属于建设性三角洲,并继续向外淤积 扩展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位于其上的上海、常州、无锡等 城市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均受这种地质环境模式的控制。
天 津 市 地 面 沉 降
西 安 市 地 面 沉 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限采、禁采地下 水和回灌地下水等措施,上海、嘉兴、宁波等地沉 降速度趋缓,但总体沉降范围却在迅速扩展。如杭、 嘉、湖的沉降正向整个平原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 区的沉降速度也在加大,苏州市自1949年以来累计 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常州 43平方公里,无锡59.5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最严重 的是上海,其次是苏锡常,再次是杭嘉湖。40年来, 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其 中潮损1755亿元,涝损848亿元,安全高程损失 189亿元。
88
白石平原
圣克拉拉流域 圣华金流域 洛斯贝诺斯 -开脱尔曼市 邱拉里华兹科 长滩市威明顿油田
600 9000 2330
32
19.5 16.3 20
21 46.0 40
>30 71
4.23
1892-1968
2.8
1925-1968
1954-1965
3.1
3.90
1915-1967
8.55
1935-1968
二、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续3)
断陷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
一般位于三面环山,中部以断块下降为主的近代活动性 地区。盆地下降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周围剥蚀区的碎 屑物质,堆积了多种成因的粒度不均一的沉积层。沉积 物结构受断陷速率和节奏的控制。按其地理位置可分为 两种类型。
二、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续4)
上海市地面沉降使桥墩错位
二、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地面沉降一般发生在未完全固结成岩的近代沉积地 层中,其密实度较低,孔降度较高,孔隙中常为液体所 充满。地面沉降过程实质上是这些地层的渗透固结过程 的继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