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考研热现状跟踪调查与理性分析史广玉刘晓飞王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7)[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关注热点,对研究生招生情况的变动趋势进行判断,从中发现可能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机制和措施,为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结论:认为对当今医学生考研应持理性态度,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应从现实角度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分析、比较,确定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问题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引导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考研热、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一、问题的提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
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最高人数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
从全国范围来看,考研不断升温,而在这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医科大学生无疑是考研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医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本科毕业人数的增长和就业吸纳量的非本质变化,2011年医学研究生报名人数仍会增长。
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2005年报考我校研究生的考生有2843人,2009年增长到4846人,五年间增长了70%。
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此众多的学生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读研之后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读研之后就业形势如何?如此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对医学生考研热加以关注,并通过调研进行认真研究。
二、对象和方法: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一、三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最终收回1270份,其中1088份有效,回收率为83.78%。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考研的最初目的、研究生生活规划、价值实现、就业形势、毕业打算等。
3、调查方法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医学生考研现状调查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堂问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封闭式问卷,时间约为10分钟。
4、数据录入与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析方法为:统计描述,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和分析:1、基本情况调查的1089名学生中,男生为 366人,占33.5 %,女生为 722人,占66.5 %。
其中一年级学生有612人,三年级学生有477人。
项目一年级三年级从调查数据来看,一年级新生中21-25岁占了近80%,31岁及以上的仅有14人,考研生一族年轻化趋势明显。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大量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之路。
而大龄研究生在求职上并无太大优势,这使得大龄考生寥寥无几。
2、考研的最初目的透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考研的目的”中有两大因素占绝对优势比例:一是继续深造,二是就业压力大。
两者比例相当。
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希望在读研期间能够在本专业的科研和学术方面有所成就。
本科毕业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便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3、不同年级、性别对读研经历的看法通过调查显示,只有52.4%的调查者认为研究生生活适合自己,其中一年级的学生只有41.3%认为适合自己,而45.4%的一年级新生对研究生生活“没感觉”,13.2%的一年级新生认为不适合自己。
经过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三年级中有66.6%的人认为适合自己,没感觉和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依然占33.4%。
排除多种因素干扰,千辛万苦从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进入校园后才发现读研并不适合自己,这充分说明一部分考研学生的盲目性和无规划性。
因此,面对是否选择考研的抉择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考研。
4、你认为读研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你的价值吗不确定369(60.3%) 147(30.9%) 516(47.4%) 不能实现 20(3.3%) 106(22.3%) 126(11.6%)关于读研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年级中36.4%的调查者认为能实现自己的价值,60.3%的调查者不确定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较于一年级三年级有较大变动,22.3%的调查者认为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其价值也在相应降低,读研也不一定能实现预期的价值。
读研到底值不值得,主要在于个人的态度,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筹码,抱着功利的态度去读研,那也就失去了读研的真正意义。
所以,在对待读研上,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保持客观和冷静,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没必要因为近年来读研人数的暴增就随波逐流,盲从考研,也没必要因为身边有反对的声音就去怀疑读研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态度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问到读研以来是否有生活规划时,只有19%的调查研究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规划,38.4%有规划但是模糊,38.1%想过但是不明确,4.4%的对研究生生活就没有规划。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研究生对研究生生活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规划,这会导致他们今后学习的盲从性,最终产生一系列恶性影响: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培养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等。
因此,如果决定考研时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价值。
6、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题目选项 人数(%) 三年级: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乐观19(4.0) 比较乐观 还可以179(37.6) 有点悲观203(42.6) 很悲观 压力很大 对未来很迷茫74(15.5)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用人单位似乎对学生是本科还是硕士学历并不是很感冒,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就不用硕士生来做了,甚至有些单位更倾向于招本科生而不是硕士生,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很多硕士生尤其是文科硕士生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除了学历以外还有什么更多的优势。
”某高校就业办老师这样说。
从调查来看,42.6%的调查者对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有点悲观,甚至有15.5%的调查者很悲观,压力很大,对未来很迷茫。
这些数据对于目前的考研热,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四、讨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加速培养一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医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本科5年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医学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医学生考研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读研能否解决现实存在的这些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并不能够。
从本校就业的研究生心态中可以看到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而逐渐趋向于理性态度。
由于读研的专业方向更加精深,更集中到某一个专业领域,就业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得更窄了。
在“读研热”的背后,仅有少数大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识领域而理性的选择读研,而更为多数的大学生是在不考虑自身的情况下,盲目地追着这股风潮选择读研,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建议1、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考研热大学生考研总体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我们的确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主观上的盲目、从众和客观上的被动、无奈。
为此,每一个准备考研的人都应进行深刻的反思:考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社会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学习时代,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学习的形态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每一阶段的学习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因此,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家庭、个人志向出发,正确对待考研热,从培养个人能力角度出发,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才是高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2、根据自身职业发展合理抉择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不同类型的人格适合不同类型的职业。
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考研并非有利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
但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将考上研究生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对于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读完研是否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和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
因此,考研并不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可能只是一种盲目从众或被动选择。
事实上,考研从本科生入学开始就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从而造成他们知识结构上的扭曲和性情上的片面发展。
3、以平常心态看待考研和就业从深层次考察,选择考研仅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识领域而理性的选择读研,而更为多数的大学生是在不考虑自身的情况下,盲目的追着这股风潮选择读研,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大多数人认为读研是不值得的。
由此可以看出,已经考取研究生的一群人当中也有好些人认为读研不值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一个应该贯穿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始终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应该是“培养和塑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考研本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配置是由社会的需求决定的,对此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若不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择业受挫便容易迷失自我,不知所措。
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及时了解和预测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有计划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1】路瑞峰.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2月下,第6期(总第574 期),171.【2】安丽、余治中、李再龙等.当前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问题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第ll期(总第149期),689- 690.【3】钟春仿.“考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不良影响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9月,第22卷第3期,63-66.【4】张华芸.女性应届本科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个人成本.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2009年2月,第24卷第1期,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