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年级化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南京市上元中学朱雪琴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盐和上单元的酸和碱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体系,应该是必然的呈现。
在上一单元中已经提出了盐的概念,学生对生活中食盐也较为熟悉,现阶段的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学习思路和方法已进经形成,所以本课时的学习应酸碱盐的学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本节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食盐入手,引出化学中盐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学习食盐的用途、存在、功能及食盐提纯实验,用化学视角来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方法:课前信息搜索、分组协作学习、师生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学生对食盐较为熟悉,课本中安排的内容似乎也似乎没有多少难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也容易没有兴趣,甚至很可能会轻视食盐的学习。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并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
因此形成的思路为:
1)课外搜索食盐的各种信息,引发学生对食盐知识的关注。
2)说明生活中的盐和化学上的盐不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3)视频展示食盐的功能、用途、自然界的存在及盐厂加工流程,激发兴趣,拓宽认识。
4)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对定量实验的进一步思考,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加深了解“盐”概念。
了解氯化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用途以及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
学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能够设通过粗盐提纯实验,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能定量地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氯化钠的知识,拓宽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氯化钠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可服务于生活”。
通过粗盐提纯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及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笔者通过两则“工业用盐”中毒新闻,引起学生对盐的关注和思考:难道食盐和盐都有不同?接着提出“生活中的盐”和“化学中盐”的定义,此时的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
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回顾和书写,又使学生对盐的认识更具体了。
充分检索食盐信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
食盐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只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例: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等,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主动性可有效地提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
食盐的功能和存在可以动画及视频的形式给予,学生从中懂得了“我为什么要吃盐?”“盐从哪里来?”等生活常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一块内容较“零乱”,要注意梳理,找出规律性的核心内容。
实验探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方法——粗盐的提纯实验是初中化学中对学生要求较高的实验,定量操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定性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实验探究成功做好铺垫:实验前组织学生对活动和探究中的问题讨论,上学期中一些基本操作安排回顾,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时数;实验中新仪器和新操作方法的适时指导、实验步骤的呈现等,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实验后的分析,在总多问题中形成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粗盐提纯实验后的探究主题和结论为:
2、滤液高于滤纸
3、烧杯没有洗净,残留了一些物质……实验时间能缩短吗?1、粗盐水没有经沉淀就过滤
2、将5g粗盐全部倒入10ml水中
3、水量超过10ml
最后学生得出了发自内心的体会
实验前了解实验目的
真正体会每一步操作的用意和可能引起的结果
实验中操作规范
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发现问题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模块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聚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为什么不同温度,牛奶、
盐水鸭等食品的保值期不
同?
提问:举例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小组讨论、举例引入正题
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影响因素1、催化剂(双氧水的分解)
2、浓度(蜡烛在空气和氧气燃烧)
3、表面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4、温度(金属的氧化)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
模块二如何定性地比较反应快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选择浓度进行探究
提问:在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时,借助哪些现象可以比较反应速度的快慢?小组讨论、举例并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化学
实验过程中观察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的
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
的定性观察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多少,沉淀快慢,固体消
失快慢,温度变化,颜色变化……为后面引出定量实验做铺垫
总结:比较反应的快慢,一般比较反应物消耗的快慢或者生成物增加的快慢。
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
模块三如何定量地比较反应快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启发小组讨论、交流:
针对镁条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通过数据,定量地比较反应的快慢?思考、讨论、汇报
1、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
2、测定镁条消耗所需时间长短
3、测定密闭容器内气压增加的快慢
4、测定敞开体系质量减少的快慢
……
培养学生的思
维发散能力与
知识迁移运用
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疑问
密闭容器内气压增加的快慢
实验演示(利用数据采集技
术)
及时巩固
小结学生方案提高知识的可
教后反思:改一下
1、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一般由4人组成,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记录、掐表、搭建仪器、操作),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
而笔者在英国进修期间,留意到英国中学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有关化学反应中的微粒碰撞理论,然后在具体研究每一种因素时,都是采用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再尝试用碰撞理论解释,最后迁移运用。
这样一种方式是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并对物质探究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的科学认识方法。
3、充分利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具有方便、精确、细微化等优势,解决传统实验技术方法无法进行的或无法显示的实验或无法处理数据的实验,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资源价值,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使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
例如,密闭容器内气压增加快慢的实验。
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控制化学演示实验过程,利用数、模转换技术和传感器使数字采集、分析和报告自动化、科学化,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和水平,为化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运用数据采集技术不仅是改进教学的手段,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扩展了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的空间。
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化学教学模式变革,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开辟了新的途径。
4、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
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