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特色产业的选择

论特色产业的选择

《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1期论特色产业的选择①胥留德(昆明理工大学)摘 要 发展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但发展特色产业的先决条件是选好特色。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选择特色产业的重要性,探讨了选择特色产业的四种思路,提出了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应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 特色产业 选择 思考 原则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已日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少地方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有的地方甚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选择不当密切相关。

如何才能选择好特色产业呢?这涉及到许多因素,本文从特色产业选择的重要性、选择的思路、选择的原则作些探讨。

一、特色产业选择的重要性特色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践由来已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们发展特色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日趋强化,特色产业的发展正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实践证明,凡是选好并培育出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地区,就会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如文山的三七产业,斗南的花卉产业,丽江的旅游产业等。

反之,凡是未能培育出特色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平平,缺乏个性,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特色产业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它支撑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围绕着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拓展,需要内生相应的科技开发,试验、示范、教育培训、广告宣传等,于是,在特有的产业培育中,也会造就出一批与之相应的劳动者、经济人、文化人,甚至熔炼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塑造出特有的地区形象。

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特色产业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经济上的创伤。

欠发达地区本来资金十分短缺,倾其所有的财力去培育选择不当的产业,不仅未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而背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对此,不少县区都有沉痛的教训,如某县的生态本来就脆弱,但却投资1亿多元建了一个造纸厂,结果加剧了该县生态的恶化,后来不得已而关闭。

一个年财政收入才几千万的贫困县,因产业选择不当反而加深了贫困负担。

正如当地群众所说的,没有项目盼项目,上了项目怕项目。

二是心理上的创伤。

由于项目选择失败,以后项目的选择往往心有余悸,而对政府号召群众参与面广的产业失败,则会出现“政府失信”的效应,出现投资意愿的降低。

总结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旨在说明,产业的培育是一个过程,是多因素的耦合,但一个前提条件是选择。

如何选择,选择什么?这是首要的环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关系极大。

一是发展战略的起点。

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地区公共利益的理性期望,一种发展战略意味着一种不同的生产、产业及其它构成要素的变化。

一个产业的形成,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如果选择不当,即战略失败,其结果必将会阻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好的战略,好的产业,则会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经济增长源泉。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用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开拓新的市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但增长极能否从极点发展为一个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产业选择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三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一个地区资源的调整、配置包括技术开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资源的投入,内外市场的开发,是通过产业的培育为核心来进行的。

如果产业选择得当,发展前景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去吸引、配置各种资源,相反,如果产业选择不当,发展受挫,不仅不能吸纳外部的经济资源为之所用,甚至会导致本地优良资源的流失。

四是实现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伴随特有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运作,有特有的知识产权,而这些特点,又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来看,概莫例外。

反之,缺乏特色,就可能跟着别人转,难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难于克服被动的局面。

二、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地理条件的分割,交通信息的闭塞,一个地区某种特色产业的形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地域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特色产业。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虽也强调了发挥比较优势,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分析过区位优势,认为要实现生产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

他强调“生产成本的降低,是社会劳动的节约”。

他有一句名言:一件物品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

这便体现了斯密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也都研究过地区优势问题,但往往是局限于特定地域内的优势与另一地域进行比较分析。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的流畅,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作为区域优势的分析和特色产业的选择应拓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思考,甚至可以放眼世界。

对此,特色产业的选择应从大范围,多样化去思考。

在此提供以下几种思路:1、利用本地资源,遴选特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多种产业,多种经济资源组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产业的构成、资源的利用也在此消彼长,因此,从本地现有资源中选择特色,更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本地特色产业的选择,首先要看到现已成型的产业。

对已成型的特色,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使之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

有的产业,许多地方皆有,特色并不明显,但由于做强、做大了,便会以特有的优势形成竞争力。

某种产业,虽然其它地方也有,但如果形成了优势,它本身也就凸现了特色。

如云南的烟草产业,顺德市的家电产业,义乌的小商品产业等等。

其次是选择目前尚为弱小,但市场前景好的特色。

有的特色产品,或许由于时代条件、消费水平的局限,在一定时期难于上规模,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便逐步展现出了它的前景。

对此类特色,只要加以培育,即可上台阶、上水平。

如陆良的丝绸业,惠安的石雕业、文山的三七产业。

2、引进资源要素、组合创造特色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其潜能是无限的,但却分布又是不均衡的。

在特定的地域,自然的潜能展现总是有限的,只要注入科技、知识、新的要素,便会显现出新的功能和价值。

早在20世纪初,熊彼德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就提出了通过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即可形成新的生产力。

熊氏主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谈要素的引入和重组,我们将此扩大到区域产业培育中,即引进新的资源要素创造新的特色。

引进新的资源要素,进行特色产业组合创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引进科技,深度开发已有的资源,使传统特色上水平,使已有的资源实现价值升级,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引进新的物质要素与当地物质要素组合,创造新的特色,如弥勒县利用光热水土的条件引进葡萄种植并创出有规模的云南红,滇南一带引进咖啡作物和技术创造的咖啡产业。

从这些新的特色产业的创造来看,特色产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看到显现的物质资源,还要看到潜在的单质资源要素,看到组合即是创造。

3、利用人文资源,创造特色前面的两种选择思路,即是利用或部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培育特色,本条思路则是利用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包括科技文化、知识、经验、技能等去创造特色,这可称之为“两头在外”,即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引进原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并外销,如石屏的豆腐,鹤庆新华镇的铜锅等。

这些产品的原料,市场大都在外,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却凝集了传统的经验、制作工艺,它以成本低,市场大而弘扬了传统特色产业。

全新的特色产业的创造,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弘扬,对发达地区而言,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发明创造,引导着市场的消费。

如今天各种高科技产品,对首创者及发源地而言,皆可视之为创造特色。

由于创造型特色是内生的、自主的创造,它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

4、利用区位、机遇,构建特色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资源,也要看到无形的机遇,看到区位优势隐藏的潜在价值。

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也可以创造出特色产品,如石狮、义乌、瑞丽、普洱等地创建的小商品市场、边贸市场、茶叶市场等。

机遇是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它是由众多因素耦含而成的发展的最佳时区。

作为经济,产业机遇,是一个地区利用内外部条件实现某种预期目标的最佳参数时间区,把握好了,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经济生长点,错过了则一去不复返。

三、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特色产业的选择因资源禀赋,时空条件不同而异,它是多种因素的交互的极点,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下述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应遵循的。

1、超前原则一个产业从选择、培育、成长壮大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间涉及到规划、资金、人才的投入,市场的开拓,产业政策的制定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如果是绿色产业的发展,还涉及到引种、试验、试示、推广、产品的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的整合。

如果产业选择好,即开好头,起好步,加之产业成长中的相关要素的配合,通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反之,就有可能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超前是相对于现状而言的。

超前,即定位几年以后的市场,真正有特色的产业是开拓未来的市场,引导未来的消费,能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走他人未走之路。

对此需要利用预测方法,对未来的市场作科学的预测。

超前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将可能与现实结合,既要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性、理想化,又要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僵化、呆滞化;既要看到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又要看到通过努力,预期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超前又是与潮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产业技术的发展有一个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某种产业一经进入到成熟期,就意味着该产业将面临着结构升级或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到某些产业(产品)的市场状况好并去发展,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产业尚未培育成熟便失去了市场,此类情况在不少地区时有发生。

因此,超前是面向未来的星斗,是竞争的先机。

至于说超前到什么程度,超前多少年,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而定。

2、开放原则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开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只有纳入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来思考,才会有市场前景。

一是观念、政策的开放。

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运行机制,以鼓励更多的个人、企业去思考,去探寻新的增长点,或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吸引外部的资金、人才来当地兴办产业。

如果在一个地区的民间中能形成多个增长点,政府有选择地去引导并择优扶持,就会尽可能规避一些市场风险。

如弥勒的“云南红”,其资源、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是外部引入的。

二是产业选择和定位的开放。

只要所选的产业是原创性的,其产品能够满足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群体的需要,该产品就应是世界性的,可以说,真正的特色性就具有世界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