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db34t751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汇总

最新db34t751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汇总

D B34T7512007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751-2007 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2007-12-29发布 2008-03-01实施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1 总则1.0.1 为规范本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统一检测流程和管理,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检测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1.0.2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均应遵守本规程。

1.0.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除应执行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管理规定的要求。

2 术语2.0.1检测单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和建筑业企业试验室。

2.0.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检测机构的质量检测活动,企业试验活动、监理单位的试验活动、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测活动。

2.0.3检测机构的质量检测活动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半成品、成品和实体质量的抽样检测(鉴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取样检测(鉴定)。

2.0.4企业试验活动建筑业企业的试验室按照企业质量报称体系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本企业施工(或生产)用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进行验证性试验以及对其施工或生产的工程半成品、成品、实体质量进行检测的活动活动。

2.0.5监理单位的试验活动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在平行检验时利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在施工单位自行检验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进行的检测活动。

2.0.6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测活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施工现场使用便携式一起、设备随机对工程实体及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抽样检测活动。

2.0.7检测试验能力评估有升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对申请评估的检测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检测试验能力进行评价确认。

2.0.8检测人员在检测机构、企业试验室、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中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与试验活动,经过有关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检测岗位证书的人员。

2.0.9取样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获得检测单位同意,承担检测试样取样、制样的人员。

2.0.10见证人具有检测试验知识并获得检测机构同意,现场取样的样品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所进行的检测。

2.0.11见证取样检测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中的见证人见证下,现场取样的样品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所进行的检测。

2.0.12抽样检测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地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工程实体中,按检测批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检测评价检验批质量的检测。

2.0.13检测合同检测机构与委托方之间签订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议、合同或检测委托书(单)。

2.0.14检测任务书(单)检测单位向内部检测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提供检测工作所需信息的通知书。

2.0.15原始记录由检测活动产生能再现检测过程并记载检测活动所采集的数据和完成各类活动的证据。

2.0.16检测(鉴定)报告检测单位出具检测(鉴定)结果的书面报告。

2.0.17自动采集使用数据采集设备将检测数据自动记录并传输到检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系列过程。

2.0.18检测争议检测结果厉害关系人对检测结果的争议。

2.0.19飞行检查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组织实施,对检测单位的检测活动进行的不预先通知的检查。

2.0.20能力验证活动省级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目的在于检测检测单位检测能力保持情况和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比对活动。

2.0.21电子签名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3 基本规定3.0.1检测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必须依法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资质证书。

3.0.2企业试验室是企业中专门从事检测活动的部门,属于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

企业试验室的试验业务范围为本企业施工的工程和生产产品中见证取样检测与专项检测以外的检测内容。

3.0.3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的建筑业企业和监理单位应申请检测试验能力评估,并在《检测试验能力评估证书》给定的能力范围内开展检测试验活动。

3.0.4检测机构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以及在获得的《检测试验能力评估》范围内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获得《检测试验能力评估证书》的企业试验室在其能力评估范围内出具试验报告可以作为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资料使用;监理单位在其获得的《检测试验能力评估证书》范围内的检验结果可以作为要求进行工程质量复检的依据。

3.0.5见证取样检测的比例不得低于应检参数检测量的30%。

工程所在地有2家以上检测机构时,同一工程项目见证取样检测与非见证取样检测不应由同一检测机构承担。

3.0.6检测业务的委托按照有利于检测结果公正性的原则进行,检测机构应与委托方签订检测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委托检测的内容、执行标准、责任义务和争议解决方式等。

3.0.7委托检测机构检测的试样应当在委托人和有关当事人的见证下由检测机构取样或由具备取样知识的人员按照规范和合同约定取样。

3.0.8检测机构应执行密码管理制度。

检测单位必须单独建立不合格试验项目台账。

3.0.9检测机构应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和规范标准要求的、能网上自动传输且自动传输且适于监管的检测管理软件。

检测数据的采集应推行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3.0.10检测机构应按规定向工程项目所在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送《检测项目基本情况季报表》(见附录A-1)和《检测不合格项目报表》(见附录A-2),向省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送《检测机构基本情况一览表》(见附录A-3)和《技术人员变动情况年报表》(见附录A-4)。

3.0.11检测机构完成检测业务后,应当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当实事求是,数据准确可靠,必须由主检人、审核人、授权签字人等三名不同的人员签字,并加盖检测机构资质图章和检测专用章(或公章)。

企业试验室完成试验后按照企业试验室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出具检测报告;监理单位完成监理平行检验后应做好检验记录,按需要出具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测记录应编入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对工程质量有怀疑的应责成有关单位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0.12检测机构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检测合同、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应当按年度分类统一连续编号归档,不得抽撤、涂改。

3.0.13检测机构不得转包检测业务,不得超越资质范围和检测能力评估范围开展检测业务;企业试验室不得从事本企业施工工程(生产产品)范围以外的试验活动;监理单位的试验活动仅限于为所监理项目服务。

3.0.14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以上单位从事检测工作,不得挂靠检测;检测人员与所检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应回避,检测机构及其检测人员不得推荐或者监制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3.0.15检测单位、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应制定与各自检测工作范围和深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检测行为,并定期检查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完善检测管理体系(或制度)。

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开展检测活动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和选择的方法应符合规范标准的规定并可参照对检测单位的有关要求执行。

3.0.16在本省范围内从事检测活动的检测单位,必须配合合法的飞行检查和能力验证活动。

3.0.17检测单位或监理单位向评估机构提出检测试验能力评估申请后,评估机构依据能力评估有关规定对申请单位的检测试验能力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检测试验能力评估证书》。

检测机构申请的评估范围不应包括资质管理范围内的检测业务。

3.0.18检测机构承担建设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和工程质量检测争议复检的能力应由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3.0.19检测人员应持检测岗位证书从事检测试验活动。

4 检测流程4.1 业务受理4.1.1 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检测机构承接业务时,应与委托方签订检测合同。

常规建筑材料类检测的合同文本参照附录B。

企业试验室检测业务手里按照企业内部规定执行。

4.1.2 委托登记及验样检测机构受理检测业务,应指导送样人填写检测委托书(单)或收样登记表,注明样品来源,确认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验收样品和描述样品状态,送样人、接收人签字确认。

检测确认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验收样品、描述状态,委托人、见证人、接收人签字确认。

检测委托书(单)应记录取样人、见证人信息。

当需要现场抽样时,应根据检测技术标准确定抽样规则,商定抽样时间。

4.1.3 样品流转根据检测委托书(单)或收样登记表,核对样品后,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和分类编号。

样品流转应符合规定要求并应有记录,应与委托编号或登记编号、试验记录、检测报告编号相关联。

4.2 检测实施4.2.1 试验室检测1实施检测前,应核对流转单和样品的一致性。

2检查试验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状态,并应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和环境记录。

3 根据检测标准或方法要求制备样品。

4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实施检测,填写或打印检测原始记录。

5 检测完成后再次检查仪器设备状态并做好相应记录。

6 已检样品应进行状态标识并放入规定的区域。

4.2.2 现场检测1 必要时,应根据委托单的要求编制检测方案,主要内容:1)工程概况;2)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3)检测依据和选用的检测方法;4)检测的数量和抽样方案;5)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6)检测工作进度计划;7)所需要的配合工作;8)检测中的安全措施;9)检测中的环保措施。

2 开始检测前,检测人员应核对委托单和检测对象的一致性。

3 应检查设备状态、环境条件并做好相应记录。

4 进入检测现场应做好安全防护。

5 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检测方案、作业指导书实施检测,填写检测原始记录。

6 现场检测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当条件发生变化并超出允许范围时,应立即停止工作,直至恢复到规定的条件后方可继续进行检测。

4.2.3 现场检测应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抽样,抽样应有代表性、真实性、随机性。

4.3 检测原始记录4.3.1 检测原始记录应有固定格式,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

1 试验室检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原始记录名称;2)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3)样品编号、接样日期、检测日期;4)样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单位、代表数量;5)样品状态描述;6)样品来源7)检测的依据和方法;8)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和编号;9)检测环境;10)检测数据;11)计算结果;12)计算公式、图表(必要时);13)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和记录;14)检测、复核人员的签名;2 现场检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原始记录名称;2)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3)委托单编号、委托日期、抽样日期、检测日期;4)抽样依据、方法、地点、数量、检测批及其容量;5)样品状态描述;6)检测见证人7)检测的依据和方法、抽样情况说明及其它;8)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和编号;9)检测环境;10)检测数据;11)计算结果;12)计算公式、图表(必要时);13)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和记录;14)检测、复核人员的签名;4.3.2 检测原始记录可以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