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

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

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周 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摘要:本文从递进复句的研究入手,将百余年来有关汉语递进复句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把递进复句研究分为草创、探索、描写、开拓四个时期,总结出各个时期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从范畴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汉语,把汉语的构词、短语结构、小句、句群甚至篇章等都纳入了递进范畴,从而更好地对递进范畴内部进行全面的观察、描写、分析和解释。

另外在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从整体上习得把握汉语“一层进一层”的表述与理解,提高语言习得效果。

关键词:递进复句;递进范畴;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6—0374—05收稿日期:2004-04-20作者简介:周静(1964-),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副教授,博士。

一、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的四个时期汉语复句研究自《马氏文通》起迄今已有100多年了。

递进复句是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一种复句。

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早,并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多,方法也比较多,取得的成果也很多。

尽管如此,。

(见周静,2002)我们在对汉语递进复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汉语递进复句的来龙去脉并试图对它进行分期,以期能对递进复句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后更好地研究提供相关的参照。

(一)草创期(1898—1936)早在《马氏文通》(1898)和《新著国语文法》(1924)时就对递进有所论述。

“推拓连字者,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

”(《马氏文通・虚字卷・推拓连字》)“用以较量者”(2类)“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和“‘犹’字低一层比,‘况’字跌入有势。

”“用以递进者”(4类)中讲的就是复句的两种类型。

举例为“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他的研究特点是以连字为纲来研究复句,并没有把复句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里设立了复句系统,并且单独设立了“进层的复句”,归入等立复句中平列复句的一个次类。

但是他的递进复句的范围比较窄,把典型的复句例如单用“而且”等连结的递进复句归入平列复句的另一个次类———“等价的复句”里。

另外,把兼表并列的“既…,又…”连结的复句又归入了进层的复句,认为“又”有进层的意味,他的进层的复句还包括由“固然…,更…”连接的复句。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完成以虚词为纲来谈复句到建立复句类型系统的转变过程。

第二,注重从句法格式上探讨递进的意义类型。

第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复句句型系统。

(二)探索期(1936—1949)主要是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3)为代表。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范畴论》中设递进句,属于离合关系里的一个小类。

他认为典型的递进句包含以下两种:(1)但是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2)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而把“尚且…,何况…”和“不仅…,连-也…”这两类归入让步关系,并称后面的一类为“衬托句”,是“前后分句一浅一深”,“由浅入深,用浅的衬托深的”。

例如:(3)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会如此。

把前面一类称为逼进句,认为逼进句“不是由浅入深,而是以深证浅。

”例如:(4)连他都没考上,别人更不用说了。

吕先生还把递进句分为“累积性递进”(用“又”、“还”、“且”)和“比较性递进”(用“也”)两类。

认为累积性递进中用“还”字的“不但”句可以改用排除句式,作(…不算,还);比较性递进中用“也”字的“不但”句可以是“连…,也…”连用(“也”可以换用“都”)。

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把复合句分两类:并列总25卷 第6期2004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Vol 125No 16J un 12004复合句和主从复合句。

把“前后分句的意义是一层比一层加强的”归入主从复合句的一类。

举的例子如(5)我做的事永远正大光明,不但不怕叫大家知道,而且愿意教大家知道!(老舍)又说这种复合句所用的承接词,还有“不只…,还…、“不只…,而且…”、“岂止…,而且…”“岂但…,还…”、“岂但…,而且…”等等。

这种认识和以后的看法就比较接近。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从意义入手建立递进的范畴系统。

第二,归纳了语言中表达递进的句式系统。

第三,体现了从重视形式到重视意义研究转变的倾向。

这一时期从深层语义关系上对递进进行界定。

尤其是吕叔湘的解释更科学,更深入。

全面地从语义入手来进行探讨。

(三)描写期(1949—1976)代表作主要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和张志公的《汉语知识》(1959)以及大学汉语教材。

张志公《汉语知识》把递进复句归入联合关系的复句,和并列关系、选择关系平列成三种类型。

认为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

黎锦熙、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1962)里的进层复式句是等立复句里的一个小类。

他们认为:“等立分句的雁行式,也可以从‘一字形’变成‘人字形’,这就是进层复句。

它是递进的关系:或后句比前句在语意上更进一层。

或前句先来个预示,或两句递转而进。

”因此再分为三式:11突进式。

“后句从前句正推而进”。

如:(6)后面有人签名,而且人数很多。

21比进式。

在突进式的前一分句“添上个‘推宕连词’(或其它相应的词),预示还有对比着进一层的下文,以加强后句的语势。

比进式又分两种类型:两面衬托的和前后反逼的。

两面衬托的例子如:(7)今年不仅粮食够吃,而且全社还余下粮食近一万斤。

前后反逼类的例子如:(8)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31转进式。

语意上前句像后句的“条件”,但“递相转进”不能把前句作为从句。

本式指由“越…越…”构成的复句,例如:(9)沙皇政府的压迫越重,革命的爆发越快。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也是把递进关系归入到联合复句中来,认为联合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地连接起来,分句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结构上可以扩展,并延长关系的复句。

和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选择关系平列为四种。

认为递进复句,“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所谓“更进一层”,可以表现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以及其它方面。

递进复句包括上面举到的各种类型的例子。

此时期的研究特点有三个:第一,描写得比较深入,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系统。

第二,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递进复句的意义类型系统,科学性增强了。

第三,体现教学语法的特点,基本上稳定了复句的类型系统,确定了递进复句的合法地位。

(四)开拓期(1976—)主要以王维贤和邢福义两位先生的论著为代表。

他们都有专门论述递进的文章,并且都论述得相当深入。

王维贤(1994)用了大量的篇幅专门论述递进复句。

他从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对递进复句主要类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他认为从句法上,递进复句由基点小句和进层小句两部分组成,也可以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两个以上构成的叫多级递进。

更主要的是他对语义上的特征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看法。

他对“一层进一层”的解释比较独到,是从逻辑的角度做了解释。

他认为递进复句中A和B 之间的语义关系应该分三层,一是从说话人的角度讲,A和B是合取关系,即都是真的,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

二是A大多是旧信息,是说话人认为是他同听话人所共知的,而B则是新信息,是说话人想传达的信息的重点。

三是说话人还认为B 不仅是新信息,而且同A相比在某一方面是更进一层的。

并且认为第三层意思是最基本的意义。

这个观点比较有解释力。

他分析的递进复句类型有三类:(1)“不但A而且B”和“A而且B”;(2)“不但A 反而B”;(3)“尚且A何况B”。

并且指出了递进复句也有意合的,但是要依赖语言环境。

邢福义的递进复句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句与关系词语》和《汉语复句研究》两本有关复句的专著里,主要运用的是小三角理论。

他把递进复句作为并列复句里的一个小类,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递进句:顺递句、反递句、反逼递进句等。

认为顺递句是以一层意思为基点向另一层意思顺递推进的复句,例如:(10)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

反递句是以一个否定的意思为基点,向一个肯定的意思反递推进的,例如:(11)我不但不嫉妒,反而更高兴。

反逼递进句是以一层意思为基点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层意思反逼递进的,例如:(12)这浑浊的空气,好人都受不了,何况肺病患者。

第6期周 静 现代汉语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375此时期的研究特点有三个:第一,注意从三个平面来分析观察问题。

王维贤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邢福义叫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理论。

第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逻辑学、信息论等观点来进行研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

第三,注重对各种递进句式进行研究。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递进复句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一种后出转精,日趋成熟的趋势。

二、递进复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范畴化的思考(一)递进复句的归属问题再思考递进复句本质上属于什么类型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目前的归属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我们认为第一种归属联合复句有在形式上便于归类的优点,因为可以像联合复句一样多项并列不受限制,但在语义上失之偏颇,毕竟递进复句中的小句有意义上的轻重,归为联合不利于类型特点的提取。

第二种归属偏正复句的观点有注意语义逻辑关系的优点,但在形式上失之充分,因为偏正复句一般只有两项,一偏一正,而递进复句则可以有三项甚至是多项。

至于第三种取消联合和偏正之分,平行列出8种关系,是一种比较新的看法,但也有回避矛盾,以描写代替解释之嫌。

其实递进复句研究是在循着“观察文本———找出特征———划定范围———确立类型———广泛描写———进行解释”这样的路子在进行的。

现在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到了广泛描写阶段,有的到了找出特征阶段,有的已经到了找出特征进行解释的阶段。

因此四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归类与定型。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升到范畴化的高度,一些问题就似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比如一些高校的教材(参见邵敬敏2001等)对递进复句的分类,种类也有明显的语义和形式特征,但是因为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整理,还是处于确立类型与广泛描写的阶段,要做到解释性研究,甚至再进一步做到解释充分,则需要从范畴化的角度看递进复句———即从“递进范畴”的高度来看待递进复句。

(二)基本范畴与人类的认知由于人类赖以存在的基本范畴是很重要的,所以“基本范畴”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