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 15版 重点

毛概 15版 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2)途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3)目标: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实践依据:①.适应我国的发展的现实需要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③.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4)内在逻辑关系:①.整体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②.具体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

①.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

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动力:无产阶级(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段(可靠同盟者),民族资本阶级。

(根本动力:工人、农民)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前者: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只有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后者:只有建立民族资产阶级联盟,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实践经验: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

建立人民军队的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原则)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①.内涵:《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②.理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

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附:社会主义的矛盾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①.内容: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②.意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加强执政党建设(6)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性质)(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发展程度)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理解:整体性和层次性:“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动态性和全面性:“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落后生产: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和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领导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5)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2.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3.“三步走”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将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粮食)与交通(动脉),三是教育与科学(关键)战略部署: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思想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路径)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3)正确理解中国梦尊重个人梦想与追求。

积极寻求“中国梦”与每个人的梦想与追求的统一。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