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路基工程1.路基护脚基础标高错误⑴技术问题描述某段路基边坡护脚施工后,发现该段护脚整体上移,各部位标高均高出设计30cm,必须进行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27元,影响了施工进度。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此项技术差错的原因是未严格执行公司技术交底制度,项目部技术人员在现场临时用一张白纸进行交底,交底文字表述不清楚,无图形示意。
写完交底后未对交底内容进行复核,交底人口头上也没有向施工人员交代清楚,致使施工人员理解错误,将护脚基础顶标高误认为是基础底标高。
⑶避免技术问题发生的措施严格执行公司技术交底制度。
交底要做到图文并茂,文字表述清晰,并应符合现场实际,要交明白、交透彻。
交底必须要有第二人复核,并做到签字手续齐全。
现场需要马上进行施工,来不及进行正式交底的,在现场可先进行口头交底或先做非正式交底,回项目经理部后应马上补出正式交底。
2.人字型护坡施工尺寸控制不到位⑴技术问题描述某铁路DIK246+798~+914段路堑右侧人字型截水骨架护坡现场施工时结构尺寸出现错误。
原设计主骨架间距为 6.6m,支骨架与主骨架成45°角。
而现场施工的主骨架间距为6m,支骨架与主骨架成30°角。
导致该段骨架护坡已砌筑完成的243m3浆砌片石全部返工,造成直接费用约24000元。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现场技术人员疏忽大意,对设计图纸没有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交底错误。
②技术复核制没有认真的执行,交底上的复核人员仅简单的签字,未对交底内容认真复核。
③现场的技术主管及其他技术人员多是毕业不久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现场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
④现场施工管理失控,施工员和技术方面沟通存在问题。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时已发现错误,但未及时制止施工,也未向技术人员反映。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尽快提升技术水平。
②技术交底前,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地反复熟悉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理解设计意图。
③在技术交底、测量等方面要严格执行技术复核制度,复核人员必须对签字的资料负责。
④技术交底不单应对施工作业人员交底,还要给现场领工员、队长等相关人员交底。
技术人员应加强和现场施工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多听取现场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以便大家都能按交底要求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交底出错后也能及时发现。
3.预埋件或预留孔、槽遗漏实例一⑴技术问题描述武广客运专线某段路基,基床表层(两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毕后,需在路肩宽75cm范围进行整体无水切割后埋设通信信号电缆槽,而现场施工级配碎石时未考虑路肩75cm范围的切割,填筑级配碎石时按设计填筑宽度填筑到路肩边缘,造成切割作业难度增大及级配碎石的浪费。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技术人员在指导施工时,基本都是施工哪一部分看哪一部分图纸,没有前后对照全面审图,未考虑到前后工序施工的衔接,不清楚路肩75cm范围需进行无水切割,故在基床表层放样时,未留出电缆槽位置。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在施工前应仔细研究图纸,对各工序的施工方法、顺序,做到清楚有数,不能照搬施工图,应注意各工序之间的衔接。
每个工程部位施工前,应找出其后序工程和其它与之相关工程的施工图纸互相对照,及早为下步施工做好安排。
实例二⑴技术问题描述某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含有路基土石方施工,还包含构造物和附属工程的施工,地下预埋工程结构复杂,如审图不细将会发生预埋工程的遗漏,从而导致路基工程返工。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图纸审核不仔细,没有将图纸前后对照,理出各相关工程之间的施工顺序关系。
②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往往是施工哪个部位看哪个部位的图纸,不能对整个工程施工做通盘考虑。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认真核对土建施工图纸,与电气管线等预埋图纸前后对照,明确工程项目,理出各相关工程之间的施工顺序关系。
②技术人员要加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一项技术工作。
在某一工程施工前,最好能把本工程的各个部位按施工顺序罗列出来,再仔细找出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注明先施工的部位是否需要为后施工的部位预埋铁件、预留孔洞或调整标高、尺寸等。
③同时坚持技术复核制,由施工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各种技术资料进行复核,减少技术差错、失误发生的机率。
④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向有经验的施工人员请教,提高业务水平。
4.路基附属工程施工未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调整⑴技术问题描述某段铁路路基边坡附属工程施工中,防冲刷脚墙以及平台的标高未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控制,导致现场土方开挖工程量增加,多开挖土方280方。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地基加固施工中已经抬高了基底标高,坡脚处的现有地面标高比设计图纸上的平台标高高出约1m,现场放样时,未按现有地面标高进行平台标高调整,仍按照设计平台标高施作平台,即要将现有地面下降1m左右方能施作平台,导致工程量加大。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在进行工程各部位施工时,技术人员首先要领会设计意图,弄清楚工程各部位的功用。
对于路基水沟、平台等附属工程,其平面线形和标高,应在能够保证排水通畅和线形平顺、美观的前提下,尽量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顺地势进行修筑,切忌照图纸生搬硬套,人为增加土方开挖或填筑工程量。
5.路堑边坡超、欠挖实例一⑴技术问题描述开挖过程中出现超挖现象,导致两级平台变宽,路基边坡多开挖土方180方,两级平台多砌筑浆砌片石15方。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现场施工时,经常会存在原地面标高与设计不符的情况。
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路堑施工前,未对路基横断面进行原地面测量,不能及时发现路堑段原地面标高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完全按照设计路堑开口线进行开挖,导致设计开口线偏宽或偏窄。
或虽已进行横断面测量,但测量数据不准确,导致根据其计算出的开口线位置也不准确。
②施工中缺乏有效监控。
技术组将边桩交给施工队后即不闻不问,且长时间不恢复线路中桩,从而导致当开口线放样错误或施工过程中超挖时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基施工前技术组应认真进行原地面测量,准确计算路堑开口线和路堤坡脚线位置,并与设计开口线和坡脚线位置进行比较,确保路基宽度满足要求。
②路基边桩放样后,现场领工员或其它管理人员应督促施工队进行桩位保护,确保施工队按技术组交底的路基宽度进行开挖或填筑。
③在路堑开挖或路堤填筑过程中,技术组应加强监控,及时恢复线路中、边桩。
对于深挖或高填路段,更应增加恢复线路桩的次数,以便及早发现偏差及早纠正。
实例二⑴技术问题描述某段高速公路高边坡路Array堑开挖后,第2级边坡超挖了4m宽,导致路堑第2级边坡坡率过陡,为保证边坡稳定,必须放缓第2级边坡坡率至设计坡率或对其进行防护。
在发现边坡过陡时,路堑已开挖至两级边坡间平台位置,若采用放缓第2级推出4m,超出征地红线范围,且边坡上部土方挖掘机臂长已无法达到,必须采用人工开挖,造成大量刷坡工程量。
固项目部决定在第2级边坡处增加锚杆框架防护,造成直接费用近5.2万元。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该项目管段内路基填筑严重缺土,而该段边坡土质较好,适合做路基填筑填料,因此,项目经理部决定采取少量放缓边坡坡率的办法来增加挖土工程量,以做为路基填料。
但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组与土方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不但交底未交清楚,而且未及时调整边坡开口线位置,任由土方施工队自行开挖取土,导致边坡超挖过多,第二级边坡坡率过大。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路堑高边坡开挖前,技术组应及时进行边坡开口线放样,并对土方施工队和领工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边坡开口线桩位、边坡坡率、开挖深度和开挖的方法、顺序等。
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边坡坡率,并且对每级平台顶面高程、坡脚线、刷坡线进行施工放样复核,确保每级路堑平台坡脚线、刷坡线、顶面高程、位置、边坡坡率的正确。
6.结构物位置冲突⑴技术问题描述某公路DK1504+025~+045路堑地段设计为CFG桩加固地基,同时该段内设计有盲沟进行地下水排除。
按照CFG桩排距和盲沟宽度,盲沟可设在两排CFG桩中间,即盲沟底不需要打CFG桩,但实际施工CFG桩时未考虑盲沟位置,当按设计间距施工至盲沟处时,有一排CFG 桩刚好位于盲沟底,造成多施工多施工CFG桩10根,共计90延米,造成了机械和材料的浪费。
同时,在施工盲沟时截除桩头,也造成了人力和工期的浪费。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技术人员在施工中,施工到哪个部位就只看哪个部位的图纸,没有将同一管段内有关联的结构物图纸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标高或尺寸关系,并在施工时统一进行安排、考虑,等施工完某一部位再进行后序工程施工时,才发现先施工的部分未给后序工程预留位置或操作空间,或未给后序工程预埋其施工所必须的预埋件。
交底人员进行交底后,复核人员由于不认真或经验不足,也未能发现交底中存在的问题。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看图纸时,一定要先总体再局部,了解先施工的分项工程和后施工的分项工程在施工中的关联关系,弄清楚在施工该部位时,应该为与其关联的工程做哪些工作,并在相关图纸上注明,以免在施工时遗忘。
在该项工程施工时,在技术交底中交清楚需为后序工程所做的关联性工作。
各种技术工作的复核应指定施工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严禁只签字不复核,或随意指定实习生、见习生复核。
7.路堤坡脚超宽⑴技术问题描述某铁路DK2+230~+450段路堤填筑过程中,左侧路堤坡脚线超出设计坡脚线位置3~4米宽,导致多填筑土方1100m3,发现后立即采用挖机进行收坡,将多余的土方运出现场,合计造成直接费用约1万元。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该段填筑区域边桩放样后视点在原既有线的界碑上。
新线开通后,界碑被人移离原地1m多远。
技术人员后视完毕后,未按操作规程对实测距离、标高与理论值进行对照、复核,导致放样点偏离设计点位3~4m。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每次测量时要严格按测量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换手”复核测量,特别在涉及重要部位的测量时,更须进行换人、换方法、换仪器复核。
在测量放样时,后视完毕后必须进行后视点的标高和距离的复核,或采用两个导线点做为后视点互相校核。
8.基床顶面超高⑴技术问题描述某铁路DK2+630~DK2+690段道床在底碴施工完毕,上面碴时才发现,达设计标高后,面碴厚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后又将该段道碴、底碴全部返工,重新降低基床顶面标高后,再施工底碴、面碴。
返工引起的底碴浪费、人员窝工、机械进出场、道碴重新清筛等造成直接费用约8000元。
⑵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本段路基填筑施工时,由于沉降预留量过大,在铺轨前基床面沉降未达到预期目标,上底碴前又未对基床面进行标高复核,致使以上问题的发生。
⑶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路基预留沉降量应根据规范或设计预留。
②路基基床施工完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标高、宽度、平整度、弯沉量等符合验收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后序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