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30)》(成果方案设计)

《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30)》(成果方案设计)

《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方案)编制主要内容一、规划层次、规划期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内容要求,结合于都发展实际情况,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县域:包括县城及现有的个乡镇,土地面积约平方公里,为县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于都县中心城区所在的贡江镇,以及罗坳镇、梓山镇、罗江乡、新陂乡、利村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是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空间范围。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于都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及与之紧邻的乡村地带,北至远景规划的北环线,西至贡江城区下游段及新国道跨贡江段西侧,南至厦蓉高速公路,东至规划的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年,其中,近期年,远期年。

二、县域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把于都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长征文化名城、宜居幸福家园。

、县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至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左右;至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左右。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一主、两副、三轴、三板块”一主:县城,即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继续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完善现代服务业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将县城培育成为赣州都市区的卫星城之一,成为辐射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年按城镇人口万人、建设用地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建设。

两副:禾丰镇、银坑镇,按照省级示范镇的要求,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分别带动县域南北板块的发展。

年按城镇人口万人、建设用地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建设。

三轴:依托国道及厦蓉高速公路形成县域东西向城镇产业发展主轴;依托省道及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形成县域南北向城镇产业发展主轴;依托于安公路形成南北向城镇产业发展次轴。

三板块:中部、南部、北部三大板块()中部板块:以县城为核心,涵盖岭背镇、罗坳镇、梓山镇、新陂乡、罗江乡、黄麟乡、宽田乡、沙心乡、车溪乡、段屋乡等乡镇。

该板块分为产业重点发展区、岭背城乡产业统筹区和黄麟经济林果区。

——产业重点发展区:以中心城区(以贡江镇为主体)为核心,涵盖贡江镇、罗坳镇、梓山镇,主要发展有色金属非金属新材料、绿色照明产业、机械电子、现代轻纺、汽车零部件产业、粮油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加工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以及红色(长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岭背城乡产业统筹区:按照园镇一体模式推进岭背镇区扩容提质和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商品蔬菜和油茶瓜果等特色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优化发展现代轻纺和休闲观光旅游业。

——黄麟经济林果区:以黄麟乡为核心,辐射周边宽田乡、段屋乡、车溪乡等,重点发展果蔬种植、规模养殖、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南部板块:以禾丰镇为核心,涵盖盘古山镇、祁禄山镇、铁山垅镇、靖石乡、利村乡、小溪乡等乡镇。

该板块分为小溪生态农业区和传统产业提升区。

——小溪生态农业区:以小溪乡为核心,重点发展特色果茶蔬种植、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等生态高效型农业。

——传统产业提升区:以禾丰镇、盘古山镇和祁禄山镇为主,包括铁山垅镇和靖石乡,重点提升该片区的矿业采掘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矿遗址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北部板块:以银坑镇为核心,涵盖马安乡、桥头乡、葛坳乡、仙下乡等乡镇。

重点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

、各城镇规模与职能发展指引县域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镇及特色镇—一般乡镇”三个等级予以培育和发展。

、县域重大综合交通设施规划()铁路发展规划推进赣龙铁路复线建设,改造升级于都站,保留原赣龙铁路作为货运线路,将于都铁路货运站搬迁至罗坳铁路货运站。

()高速公路发展规划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路网骨架。

完善厦蓉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赣州漳州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

()县域城乡道路规划规划形成“五纵五横”的城乡主干路网。

三、城市规划区发展布局、规划区范围于都县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贡江镇行政全域,以及罗坳镇、梓山镇、罗江乡、新陂乡和利村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区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加快于都大道(厦蓉高速公路连接线)升级改造,提升城市南拓的动力;加快国道改线工程,加快城市跨江南拓发展,并强化贡江新区与罗坳、梓山的联系;加快赣龙铁路升级改造,围绕火车站培育发展外向型商贸物流业。

推动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于都与广东沿海地区的联系;远期适时推进国道向南再改线,进一步疏解对外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干扰。

、规划区城乡社区发展统筹规划区划分为城镇化引导地区和乡村协调地区,其中:城镇化引导地区:指处于中心城区范围和罗坳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区域,该地区的村庄以改造提升为主,形成城市型社区。

乡村协调发展地区:指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和中心城区范围之外的地区(不包括罗坳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该地区的村庄以环境整治为主,改善宜居环境品质。

、远景发展布局规划县城的远景发展仍将按照集约紧凑的理念,加强与周边乡镇的联动,东部与梓山、南部与新陂、西部与罗坳、北部与岭背,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重点向以下五个方向拓展:()三江口发展组团(涵括窑塘、金桥、白口三个村);()跃洲河田居住组团;()罗坳镇南部工业组团;()小溪口产业及生活组团;()新陂北部产业组团。

四、中心城区(县城)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城市性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兴工业城市;长征文化旅游名城。

、城市职能区域服务性职能:赣州都市区东翼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于都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产业与经济职能:赣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赣州市域重要的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文化与生态职能:赣南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贡江流域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

、城市规模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3km以内;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km以内。

五、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南拓、北优、东延、西连南拓:以厦蓉高速、国道改线为牵引,以贡江新区、工业新区为建设重点,推动城市跨江向南拓展。

北优:以棚户区改造、河涌治理为重点,推进旧城更新和滨江空间营造,提升老城区人居品质;以旧城更新和厦蓉客运专线站点地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为老城区注入新型功能,并引导老城区适度北拓。

东延:依托滨江优质资源和国道改线,以贡江新区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木梓岭产业发展组团建设为动力,推动中心城区适度向东延伸。

西连:以新增跨江通道为依托,带动中心城区向跃洲及河田居住组团发展并连接罗坳片区。

、城市空间结构:“一带、两轴、三片、两组团”“一带”:即滨江风光带,是体现塑造滨江特色和城市魅力的核心区域,也是大型公共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和旅游休闲功能布局的重要地带。

“两轴”:即南北向公共服务拓展轴和东西向产业经济拓展轴。

其中,南北向公共服务拓展轴串联老城区商业服务中心与贡江新区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东西向产业经济拓展轴串联工业新区、贡江新区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以及长征体验园等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片”:即老城区、贡江新区和工业新区三大片区。

——老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以居住、科教、医疗、商业等功能为主。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河涌整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和新型功能,降低老城区建设密度,逐步疏解人口,促进老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贡江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重点发展行政、文化教育、体育休闲、旅游服务、现代商业、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功能,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中心,成为辐射赣州市域中部地区的商务中心()。

推进长征体验园、罗田岩宽石寨风景区、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强化红色旅游、文化纪念等复合型功能,充分展现于都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全国红色旅游新的增长点。

——工业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包括工业新区的北区和南区两部分。

北区以改造或保留现有工业为主,限制新增工业的进驻,发展低环境污染的新型电子、现代轻纺等都市型工业,逐步推进滨水地带环境整治和旧村庄、旧厂房的改造,增加公共服务和绿色开敞空间的供给。

南区(上欧工业园)是于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类型。

同时,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县域及赣州中东部地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功能;适度配套面向园区产业工人的综合居住区。

“两组团”:跃洲及河田组团、木梓岭组团——跃洲及河田组团: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利用滨江和相对独立的环境,打造为低密度生态居住、休闲养生为主导功能的居住组团。

——木梓岭组团: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万人。

结合国家粮食局对口支援于都的政策优势,重点吸引国内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建设成为赣州市乃至江西省重要的粮油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用地布局至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4平方米。

其中,规划居住用地1382.24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1.20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48.95公顷,工业用地827.51公顷,物流仓储用地83.62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668.26公顷,公用设施用地70.17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为610.69公顷。

、特色空间营造()贡江滨水景观带以跃洲为起点,经过老城区、工业新区、贡江新城、红军长征体验园和多座跨江大桥,将城市景观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长度约13千米、宽约-1200米(含贡江水面)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贡江作为于都重要的滨水景观带,需做好宝塔公园、红军长征渡口等现有古迹和景点保护规划,沿江两侧布置景观林木、花卉,并设置商业、体育、文化休闲等设施。

重点打造老城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及红军长征体验园两处“红色旅游”景点,构筑“一江两岸”的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注重对沿江建设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贡江新区核心区规划范围大致为盘古大道与长征源大道交叉口区域、华岩路与永安路形成的条带状区域,面积约平方公里,为于都中央商务区()。

盘古大道与长征源大道交叉口区域:依托长征源大道两侧的行政、商业商务设施,打造城市综合体集聚的现代都市区。

注重对功能培育和建筑形态、风貌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营造现代都市形象。

华岩路与永安路之间的条带状区域:通过南北两个公园的对景和行政办公、商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的城市公共服务集聚轴。

六、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对外道路交通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对外交通道路。

三横:近期包括红军大道红军西路(原国道城区段)、国道改线段、厦蓉高速公路;远景为北外环路、天翔大道、厦蓉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