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面瘫是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面瘫可分为以下四个症候:(1)风寒袭络证多于不慎感受风寒后发病,患侧面肌麻木,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疼痛,得温稍减,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
(2)风热袭络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辛辣、易上火食物引起的热毒内蕴于体内,并不慎感受外邪损伤经络引发,患侧面肌麻木,少数可见抽搐,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口气酸臭,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肥腻并不慎感受外邪所致,见患侧肌肉重着,眼脸下垂,眼睛闭合无力,可伴痰多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
(4)气虚血瘀证多在久病后出现,患侧肌肉无力,麻木感觉减退,咀嚼无力,眼脸下垂,眼睛闭合无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莱姆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血糖、风湿(3)胸片、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肌电图等。
(七)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加减: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阻络证加丰隆;皱眉不能: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针灸并用;攒竹透丝竹空、阳白。
眼睑闭合不能:睛明、攒竹、丝竹空、陷谷、申脉、照海。
额纹消失:阳白透鱼腰,眉冲透攒竹,头临泣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
流泪:睛明,四白透晴明,内睛明,头临泣。
鼻唇沟平坦:巨髎透迎香,地仓透迎香。
耸鼻不能:上迎香(鼻通),迎香透晴明。
人中沟歪:水沟、承浆。
口角下垂: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下关透地仓。
流涎:夹承浆、承浆。
颏唇沟歪:承浆。
口干、舌麻:廉泉、金津、玉液。
面肿:下关。
舌前2/3味觉减退:金津、玉液、海泉。
乳突疼痛、重听:听宫、率谷、完骨、外关。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平补平泻,足三里施行补法。
电针: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机以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
适用于恢复期。
2、传统推拿手法治疗(1)常用法:推拿治疗面瘫时,可以让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一旁。
①先用一指禅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
②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
③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
3~5分钟。
④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约3-5分钟。
⑤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
⑥拿法,取风池、合谷,3~5分钟。
(2)五线推拿法取穴①起于承浆穴→颊车→下关→头维穴。
②起于承浆穴→地仓→颧髎→瞳子→太阳→至头维穴。
③起于对侧迎香穴→人中→迎香→承泣→瞳子→太阳→至头维。
④起于对侧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风池。
⑤起于对侧承泣穴→迎香→人中→迎香→颧髎→下关→翳风穴→止风池穴。
方法:用拇指沿患侧五条(①②③④⑤)穴位方向线,用直推和旋转推法交替治疗,速度不宜快,用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用5分钟,上述方法可重复操作一次。
每日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腧穴推拿法取穴: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髎、下关、颊车、地仓、风池、合谷、足三里。
方法:医者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治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摆动灵活带动拇指关节屈伸活动,在经络及穴位上产生一种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令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侧,以患侧颜面为主,健侧颜面为辅,用一指禅手法轻柔地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髎、下关、颊车、地仓各穴位往返治疗15~20分钟之后,患者改坐位,医者立于后侧,以同法施于风池穴及颈部5分钟,最后,拿风池、合谷、足三里结束治疗。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穴位点推法:①一指禅推法:以一手拇指从睛明穴开始,沿眼眶上缘至太阳、丝竹空、阳白、鱼腰、攒竹、迎香、地仓、承浆、颊车达下关穴,推至穴位时稍长些,如此反复,约10分钟。
②一指点按法:继上法后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沿推法路线穴位点按,并加点按健侧合谷,必要时加人中穴,约3分钟。
③一指震颤法:在上述穴位分别施以震颤约3分钟。
④一手揉抹法:医者一手拇指及食指在眼眶和唇上、下缘行抹法,在睑部施以力度适宜的揉法,约5分钟。
全程点推手法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主证:多于不慎感受风寒后发病,患侧面肌麻木,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疼痛,得温稍减,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则: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防风葛根汤加减防风15 荆芥10 干葛15 升麻15陈皮15 白芷10 甘草6用法:每日一剂,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予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2)风热袭络证主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辛辣、易上火食物引起的热毒内蕴于体内,并不慎感受外邪损伤经络引发,患侧面肌麻木,少数可见抽搐,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口气酸臭,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加减秦艽15 甘草12 川芎15 当归10白芍10 细辛3 羌活15 防风15黄芩15 石膏10 白芷10 白术15生地黄10 茯苓15 独活10用法:每日一剂,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予银杏达莫针20ml或葛根素粉针0.5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3)风痰阻络证主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肥腻并不慎感受外邪所致,见患侧肌肉重着,眼脸下垂,眼睛闭合无力,可伴痰多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
治则: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药: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 僵蚕6 全蝎3 半夏15陈皮10 枳实15 茯苓30 白芍15用法:每日一剂,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偏寒者予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偏热者予银杏达莫针20ml或葛根素粉针0.5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4)气虚血瘀证主证:多在久病后出现,患侧肌肉无力,麻木感觉减退,咀嚼无力,眼脸下垂,眼睛闭合无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方用:活血汤加减当归10 赤芍15 红花6 丹皮10川芎15 郁金15 秦艽15 白术15黄芪40用法:每日一剂,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予参麦针100ml加入0.9%NS100ml或5%GS10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酌情加用活血药物静滴,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4、其他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微波治疗拔罐治疗中药熏药治疗心理治疗运动训练(八)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面部肌肉乏力症状基本消失或大部消失。
感觉运动有明显改进。
好转:面部肌肉乏力症状等症状减轻,感觉运动有改进。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九)完成路径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面瘫(面神经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