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以下简称《人民警察法》于1995 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号公布施行。
本法共八章52条,分别规定了人民警察的职权、义务和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
考点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权限非工作时间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规定【重点法条指引】《人民警察法》第6条、第19条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权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权限,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为了保证职责的有效履行所享有的资格和权力。
(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依据《人民警察法》第6条的规定,人民警察的职责是: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3.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4.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5.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6.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7.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8.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9.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10.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11.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1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权限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权限是:1.实施行政强制措施;2.实施行政处罚;3.对特定人员实行人身强制;4.当场盘问、检查和继续留置盘问;5.依法使用武器;6.依法使用警械;7.执行刑事强制措施和搜查;8.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优先通行和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场地和建筑物;9.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采取保护性的约束措施;10.限制通行、限制停留和交通管制;11.依照有关规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12.依照法定程序实行现场管制。
二、非工作时间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规定依据《人民警察法》第19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这是对人民警察的职业要求。
关于本条规定应作如下理解:1.实施主体。
这里的“人民警察”应作广义理解,不仅限于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
2.事项范围。
这里的“职责范围”是指所有人民警察的职责范围,不是指各警种具体的工作范围。
3.适用条件。
人民警察遇有在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且情况“紧急”的,即使在非工作时间内,也应当履行职责。
“紧急情况”,是指紧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紧急抓获逃离违法犯罪现场的人员或者通缉在逃的人犯,紧急抢救公民的生命安全,紧急抢救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财产的安全,紧急维护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现场的秩序等,不紧急处置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和后果的情况。
该条规定一方面确认了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紧急情况下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杜绝人民警察以不在工作时间内为借口逃避履行职责的行为。
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不履行职责的,应当受到纪律处分;因不履行职责,造成公民、国家利益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依法履行职责,应当受到与在工作时间内依法履行职责同样的法律支持和保护。
1.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公安机关不管理国籍事务B. 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不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职责C. 指导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D. 公安机关在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行使其他执法机关的职责【答案与考点提示】C。
见考点详解。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的是( )。
A. 组织、实施消防工作B. 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C. 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D. 管理劳动教养执行场所【答案与考点提示】D。
见考点详解。
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人民警察职责?(多选题)A. 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B.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C. 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D. 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答案与考点提示】ABCD。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警察的职责,可参见本考点详解。
4.民警陆某休假期间着便装乘公共汽车回故乡,在车上恰遇两名歹徒持刀对乘客实施抢劫,陆某见状与歹徒搏斗。
后在乘客的协助下将歹徒制服,陆某负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陆某在非工作时间制止犯罪,属于见义勇为B. 陆某虽然是在非工作时间制止犯罪,但仍然属于履行职责C. 如果陆某因此致残,应当按照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由国家给予抚恤或者补偿D. 如果陆某因此致残,应当与因公致死的现役军人享受国家同样的抚恤和优待【答案与考点提示】BD。
见本考点详解。
5.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判断题) 【答案与考点提示】正确。
本题考查的是非工作时间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规定。
可参见本考点详解。
6.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权限?(多选题)A.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B. 实施行政处罚C. 执行刑事强制措施和搜查D. 当场盘问、检查和继续留置盘问【答案与考点提示】ABCD。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权限,可参见本考点详解。
考点2:继续盘问的适用条件、时限优先通行权和优先征用权的适用条件、交通管制权的适用条件和审批机关、现场管制权的相关规定时【重点法条指引】《人民警察法》第9条、第13条、第15条;《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一、继续盘问的适用条件、时限继续盘问,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时,对于经当场盘问仍然不能证实或排除被当场盘问人的违法犯罪嫌疑,同时符合法定情形时,将被当场盘问人带至公安机关继续进行盘问的措施。
(一)继续盘问的适用条件继续盘问应符合以下条件及程序: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行追捕逃犯,调查案件,巡逻执勤,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现场调查等职务活动中,发现有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2.经出示表明自己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证件,对发现的违法犯罪嫌疑对象进行当场盘问;3.经当场盘问,仍不能证实或排除嫌疑对象的违法犯罪嫌疑,同时符合《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的法定情形时,将嫌疑对象带至公安机关。
4.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经该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予以扣留,继续进行盘问调查。
根据《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八条规定,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当场盘问、检查后,不能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继续盘问:(一)被害人、证人控告或者指认其有犯罪行为的;(二)有正在实施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行为嫌疑的;(三)有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嫌疑且身份不明的;(四)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的赃物的。
《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九条规定,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适用继续盘问:(一)有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嫌疑,但未经当场盘问、检查的;(二)经过当场盘问、检查,已经排除违反治安管理和犯罪嫌疑的;(三)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定最高处罚为警告、罚款或者其他非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四)从其住处、工作地点抓获以及其他应当依法直接适用传唤或者拘传的;(五)已经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六)明知其所涉案件已经作为治安案件受理或者已经立为刑事案件的;(七)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或者事件当事人的;(八)患有精神病、急性传染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九)其他不符合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条件的。
(二)继续盘问的时限继续盘问的时限,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24小时。
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并应当留有盘问记录。
《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11条第一款进一步规定,继续盘问的时限一般为12小时;对在12小时以内确实难以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24小时;对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且在24小时以内仍不能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48小时。
同时《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10条规定,对符合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条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以适用继续盘问,但必须在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的4小时以内盘问完毕,且不得送入候问室:(一)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二)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三)已满70周岁的老年人。
二、优先通行权和优先征用权的适用条件优先权是国家为了保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而授予人民警察的一项特殊的权力。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13条的规定,它包括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权,优先通行权,优先使用交通、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权。
优先通行权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因履行职责的紧急需要。
如紧急抢救公民生命、财产,赶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现场;追捕犯罪嫌疑人、在逃违法犯罪人员等紧急情形;二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出示了相应的证明警察身份或执行紧急任务的证件。
符合以上条件,人民警察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有交通阻碍时可以优先通行。
优先征用权的适用条件有三个:一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时;二是使用的对象属于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的范围;三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于优先使用的物品在用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
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符合以上条件,人民警察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
三、交通管制权的适用条件和审批机关交通管制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通行及其他与交通有关的活动所制定的带有疏导、禁止、限制或指示性质的具体规定。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者停留,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管制。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可以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
1.交通管制的审批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安机关;2.交通管制适用的目的是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3.交通管制适用的对象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区域内的人员和车辆;4.交通管制适用的措施是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者停留。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0条规定,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交通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