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报批稿)宁波位于浙江沿海北部,三面环海,沿海有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31个,面积524平方公里;陆域总面积9812平方公里,内陆江河水网纵横,湖塘水库棋布,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我市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十一五”期间面对来自资源、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等诸方面的挑战,积极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我市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3.95万吨,实现渔业产值92.74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4845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43%、25.58%和62.32%。
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造海上浙江”作为我省21世纪发展的一个主导战略,作为加快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促进城乡、陆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代海洋渔业的建设,作为我省海洋经济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是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造海上浙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海洋渔业大市,“十二五”期间,我市渔业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面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造海上浙江对建设现代渔业所赋予的重任,面对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增效压力加大和市场对水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等新特点,要进一步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需求及渔农民致富协调发展的和谐渔业,必须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
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框架》,结合宁波渔业发展实际,编制《宁波市“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指导我市现代渔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十一五”渔业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一)“十一五”渔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等诸方面的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省、市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部署,积极实施“转变”和“提升”战略,加快推进渔业和渔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渔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渔业渔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重点提升渔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渔业生产技术基础,健全渔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渔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以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渔港建设为抓手,推进设施渔业发展,大力提高渔业设施化水平。
全市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4000公顷,建设国家中心渔港1个、一级渔港3个、二级渔港8个、三级渔港10个、贸易渔港5个和避风锚地33个。
——以科技创新和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渔业产业升级。
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全市已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家。
努力推进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8项,市科技进步奖40项,专利授权40余项,其中“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养殖与加工技术研究”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滩涂底栖贝类高效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稳定了渔业技术推广队伍。
——以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抓手,推进绿色渔业发展,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不断推进水产品质量“双认证”,建设204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和165个无公害水产品;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基本形成,水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抓手,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建设,促进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在象山港、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保护区海域及姚江水域投放鱼苗近5700万尾、梭子蟹苗近5000万只、贝类苗近7400万粒;启动了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区和象山港白石山群岛人工鱼礁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步伐。
——以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渔业发展,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了大黄鱼、鲈鱼、南美白对虾、青蟹、梭子蟹、甲鱼等一批名特优主导产品,开展了水产与水生经济植物共生、渔业与畜牧轮作等复合生态养殖系统的试验推广,建设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29个、市级农业产业渔业基地15个。
——以岱衢族大黄鱼原种采捕、保存、繁育与选育工作为为抓手,推进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
启动了国家级中华鳖良种场和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及“宁波市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建设,采捕并保存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岱衢族大黄鱼10余万尾。
开展了梭子蟹、泥蚶、缢蛏等良种选育研究,突破黄姑鱼、银鲳和马鲛鱼等本地野生经济种类的采捕和繁育技术难题。
——以渔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远洋渔业发展,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
建设注册活鱼出口基地21家,出口水产品达13.36万吨;积极鼓励远洋渔业发展,共有6家远洋渔业企业30艘渔船从事远洋作业,新增国外远洋渔业基地2个,远洋产量达2.23万吨。
——以水产品加工园区和水产市场建设为抓手,推进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的发展,努力延伸渔业产业链。
建立了4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和8个水产市场,水产品加工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涌现一批年产值上亿元、有较强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名牌水产品,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17个、市级名牌产品32个,有机产品16个、绿色水产品13个。
——以渔文化研究为抓手,推进休闲观赏渔业发展,不断拓宽渔业发展方式。
各种休闲渔业基地142家,总产值达到2.06亿元。
建设渔文化产业创意园,举办了中国开渔节、明凤甲鱼文化节和锦鲤大奖赛等多台大型休闲渔业文化活动,休闲观赏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养殖池塘底增氧和捕捞渔船柴油节能设施与技术的推广为抓手,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切实降低渔业能耗水平。
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了养殖池塘底增氧技术、大棚高效健康养殖等一批渔业节能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应用底充式增氧技术4600余公顷,大棚高效健康养殖模式300余公顷;推广捕捞渔船柴油节能装臵1400余艘,平均节油率3-5%。
——以渔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为抓手,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渔业合作组织三个关键环节,推进渔业机制与体制创新,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培植国家、省和市级渔业龙头企业61家,成立各类渔业合作组织138个。
——以水产标准框架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示范园区为抓手,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渔业标准化水平。
建立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编制了市级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建立15家市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
——以强化渔业互保为抓手,推进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完善渔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渔船救助网络,渔船的救生消防设备配备率达100%左右;渔业互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50马力以上渔船参加人身互保比例已达100%,大马力投保渔船比例已达100%;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开始启动,南美白对虾养殖政策性保险试点面积达1万亩。
“十一五”渔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保证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渔民权益、促进渔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渔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并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改革与创新,走科技兴渔之路;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的平衡中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些经验对“十二五”期间全面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二)“十一五”渔业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从“十一五”规划主要渔业经济指标至2009年完成情况看,“十一五”期间,渔业经济运行状况总体符合“十一五”渔业规划的预期,其中渔业产值、总产量等关键性经济指标基本能达到规划制定的目标。
预期性指标中养殖产量、水产品加工量和水产品出口额与指标尚有距离,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养殖水面和滩涂被围垦和征用,养殖面积减少,影响养殖产量的提升;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壁垒的影响,高价值的海水养殖活鱼出口受阻,影响水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三是水产品加工主要以捕捞产品为主。
水产品出口量在“十一五”增幅较大,主要得益于鱼糜和远洋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柴油补助政策的实施使渔民收入增长较快。
约束性指标中除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达标外,海洋捕捞机动功率数和捕捞产量均未达指标,显示“十一五”期间仍维持较强的海洋捕捞力量,实现双控和海洋捕捞产量零负增长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宁波渔业将继续面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压力,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渔业是根本出路。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二、“十二五”渔业发展前景分析渔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对国际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将不断加快,目前国内居民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水产品消费结构和需求正在逐步调整。
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存,共同影响着“十二五”渔业发展的前景。
(一)“十二五”渔业发展的趋势判断1.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劳动力等渔业成本递增,传统渔业发展空间缩小,渔业生态、生产和质量“三大”安全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渔业以增产量、提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和安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将日益凸显,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保障安全、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渔民增收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因此,加快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
渔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面对日益恶化的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水产品消费结构和需求,我市渔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继续加快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养殖、捕捞结构,协调发展渔业一、二、三产,进一步延长渔业产业链显得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