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一件大事
“干活儿累、没事儿就睡,最多也就是看看电视、聊天或闲逛”可能是我们不少人对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印象。

他们除了白天干活晚上睡觉外真的就没有什么业余生活了吗?“现在比前些年好多了,不再是干完就睡,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工作时间受限后晚上能早早收工,也可以去公园、广场散散步、看看景了。

”30多岁的农民工刘三好说,他的业余文化生活早已不再局限于工棚了,有时没事时也会出去走走。

而工棚中除了光秃秃的桌子和简易的床,其他什么都没有,有时在角落里打牌和观牌的人挤得满满当当,人群不时发出喝彩或者“怒骂”声。

现在每周一三五晚上在我们建筑工地附近,都有村民自发组织唱戏的,我都会去听,站在一旁年龄稍大50多岁张卫国对笔者说。

业余文化生活显得有点单调匮乏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刘三好这样的农民工。

他们落寞的身影,使笔者产生了调查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愿望。

近日,笔者对郊区建筑工地一些农民工进行调查时发现,走出工棚的农民工渴望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刘三好来自开封,和几位同乡一起在郑州郊区文化路开元路一处建筑工地上当木工。

他所在的工地距大河广场不远,吃过午饭或是晚饭后,他常常会约上几个同龄人外出转转。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的,现在好多了,大河广场还有的高校校园有时也去看看,最远的跑到花卉市场呢。

”晚7点多钟,工地收工吃饭后,他和工友一起到附近村口大路上去听村民唱戏,觉得比呆在工棚里强多了。

周末时会到广场上藤椅上坐坐,和老乡、工友在一块儿聊聊天。

“没有什么目的,就是随便走走看看,这么美的景色会让人忘掉平时的劳累和疲惫。


刘三好的工友老王40多岁了,多年跟随建筑队在外面跑,他养成了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习惯。

近段时间,由于经常听刘三好绘声绘色地讲述外面的事儿,他也愿意出去了。

“看看景、听听戏,再和大家聊聊天还真开心。

”老李笑着说。

像是有一个“家”让农民工很快乐。

刘三好说,他们工地有几十个工友,大家的平均年龄在30岁多岁,闲下来时不少人都觉得很闷,于是就设法寻找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有人转街,有人听戏,还有人结伴打牌,但这些还是难以排尽大家心中的空虚。

“去外面都是瞎碰,有戏了看戏,没啥看了就胡乱转,要是能有机会看看书读读报就更好了。

”刘三好的工友小李说。

新生代农民工同样渴望丰富业余生活
和刘三好一样,在农业路东段一家大型餐厅打工的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也有此想法。

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都是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

在该餐厅打工的农民工徐涛来自周口淮阳,虽然家就在省内,可他半年也不回一次家。

“在这儿一天工作8个小时,闲下来的时间很多。

”许天明说,一开始他老觉得无聊,先是去附近的公园转转,后来自己有了电脑就是上上网看电影什么的。

但他发现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看书并写些文章,可这一愿望好像离他太远了。

26岁的宋亚洲在这家餐厅工作快一年了。

宋亚洲说,他中专毕业,现在自学了大学课程获得大专文凭;他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要是餐厅能定期为我们员工组织一些活动就好了,让大家都参与,这么多工友一起乐乐也不错。


在笔者的采访中,不少农民工对业余文化生活都充满了渴望。

“要是城里人把不看的书报杂志送给我们看就好了。

”“现在有的地方在搞民工影院、民工图书室、送演出到工地等活动,这就不错,要是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活动该多好啊!”来自商丘的“新生代”王振农民工道出了心中的渴望。

共同努力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有看电视、睡觉、聊天或闲逛、看书读报、棋牌及体育活动、听广播、上网、看录像、电影、打电话、自学、参加培训以及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等。

但是现实中,50%以上的农民工只有前三项休闲活动。

从农民工成分来说,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约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的90%以上,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工队伍整体素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活跃和繁荣农民工文化生活,是一项关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城乡发展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郑州师范学院政治系社会学夏丽华教授说,提到关心农民工,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待遇等等,很少想到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除了经济原因外,因此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夏丽华教授认为,各地为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各种措施的多样性表明,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作为用工单位,更应发挥主体作用;此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和关怀,而诸多努力最终应该归结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信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民工的共同努力,共同来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使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