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讲解
(4) 对净距离小于100mm的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管道,每隔20~30米用金属线 跨接,避免因感应过电压而产生火花。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3. 雷电侵入波的防御 架空线 1)对6~10kV架空线,如有条件就采用30~50m的电缆段埋地引入,在架空 线终端杆装避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与电缆金属外壳相连后直接接地, 并连入公共地网。 2)对没有电缆引入的6~10kV架空线,在终端杆处装避雷器,在避雷器附 近除了装设集中接地线外,还应连入公共地网。 3)对低压进出线,应尽量用电缆线,至少应有50m的电缆段经埋地引入, 在进户端将电缆金属外壳架相连后直接接地,并连入公共地网。 (1) 变配电所
1)避雷针
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针长1m以下时,直径不小于12mm;针长1~2m 时,直径不小于16mm),或镀锌钢管(针长1m以下时,直径不小于20mm, 针长1~2m时,直径不小于25mm)制成。它通常安装在电杆、构架或建筑 物上。它的下端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如图9-4所示。 避雷针的功能实质是引雷作用。它能对雷电场产生一个附加电场(该附加 电场是由于雷云对避雷针产生静电感应引起的),使雷电场畸变,从而改 变雷云放电的通道。雷云经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泄放到大地中去, 使被保护物免受直击雷击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8-4避雷针结构示意图 1- 避雷针 2- 引下线 3- 接地装置
图 8-5避雷器装置示意图 1- 架空线路 2-避雷器 3-接地体 4- 电力变压器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1) 接闪器 接闪器是专门用来接受直击雷的金属物体。接闪的金属杆称为避雷针;接闪的 金属线称为避雷线,或称为架空地线;接闪的金属带、网称为避雷带、避雷网。
4)避雷针在距地面高度的平面上的保护半径,按下式计算
rx h(2hr h) hx (2hr hx )
(8-2)
式中,hr为滚球半径;hx为离地高度;h为避雷针高度;rx为离地高度 为hx时所能保护的半径。
5)避雷针在地面的保护半径r0(相当于上式中hx=0时):
r0 h(2hr h)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1. 感应雷的防御 防御感应雷的方法如下: (1 ) 在建筑物屋面沿周边装设避雷带,每隔20 米左右引出接地线一根,接 地电阻的选择可参见附录表19-1。 (2 ) 建筑物内所有金属物如设备外壳、管道、构架等均应接地,混凝土内 的钢筋应绑扎或焊成闭合回路。
(3) 将突出屋面的金属物接地;
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
§8.1 过电压与防雷
§8.2 电气装置接地及有关保护
§8.3 静电及其防护
§8.4 电气安全与触电急救
小结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8.1.1 过电压及雷电的有关概念
1.雷电与过电压 防雷就是防御过电压,过电压是指电气设备或线路上出现超过正常工作要求 的电压升高。在电力系统中,按照过电压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内部过电 压和雷电过电压两大类。 (1) 内部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又称操作过电压),指供配电系统内部由于开关操作、参数 不利组合、单相接地等原因,使电力系统的工作状态突然改变,从而在其 过渡过程中引起的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又可分为操作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是由于系统内 部开关操作导致的负荷骤变,或由于短路等原因出现断续性电弧而引起的 过电压。谐振过电压是由于系统中参数不利组合导致谐振而引起的过电压。
1.3 N 0.024KTa Ae
(8-1)
式中,N为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Ae为与建筑物接受雷击次数相同的等 效面积(km2),按GB50057-1994 之附录一规定的方法确定; Ta 为年平均雷 暴日数;K为校正系数,一般取1,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8.1.2 防雷设计 1. 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是接闪器、避雷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等的总和。如图8-4和图8-5 所示为不同的防雷装置的设置组合。 要保护建筑物等不受雷击损害,应有防御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 的不同措施和防雷设备。
2 ) 间接雷击,又简称感应雷,是雷电对设备、线路或其它物体的静电感 应或电磁感应所引起的过电压。图9-1所示为架空线路上由于静电感应而积 聚大量异性的束缚电荷,在雷云的电荷向其它地方放电后,线路上的束缚 电荷被释放形成自由电荷,向线路两端运行,形成很高的过电压。经验表 明,高压线路上感应雷可高达几十万伏,低压线路上感应雷也可达几万伏, 对供电系统的危害很大。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2)避雷线 避雷线一般用截面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铰线,架设在架空线或建筑物的 上面,以保护架空线或建筑物免遭直击雷击。由于避雷线既是架空的又 是接地的,也称为架空地线。 3)避雷网和避雷带 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来保护高层建筑物免遭直击雷击和感应雷击。 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和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小于 9mm,扁钢截面不小于49mm2,其厚度不小于4mm。当烟囱上采用避雷环 时,其圆钢直径不小于12mm,扁钢截面不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小于 4mm。避雷网的网络尺寸要求应符合表9-1的规定。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2) 雷电的有关概念 1)雷电流幅值和陡度 雷电流是一个幅值很大、陡度很高的冲击波电流,如图8-2所示。成半 余弦波形的雷电波可分为波头和波尾两部分,一般在主放电阶段1~4μ s内 即可达到雷电流幅值。雷电流从0上升到幅值的波形部分,称为波头;雷电 流从下降到1/2的波形部分,称为波尾。
直击雷的防御主要须设法把直击雷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一般采用避雷针、 避雷线、避雷网等避雷装置。
感应雷的防御是对建筑物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其防御方法是把建筑物内的 所有金属物,如设备外壳、管道、构架等均进行可靠接地,混凝土内的钢 筋应绑扎或焊成闭合回路。 雷电侵入波的防御一般采用避雷器。避雷器装设在输电线路进线处或10kV母 线上,如有条件可采用 30 ~50m 的电缆段埋地引入,在架空线终端杆上也可 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与电缆金属外壳相连后直接接地,并连入公 共地网。
图 8-2 雷电流波形示意图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雷电流的陡度即雷电流波升高的速度,用 α 表示。因雷电流开始时数值很 快地增加,陡度也很快达到极大值,当雷电流陡度达到最大值时,陡度降 为零。
雷电流幅值大小的变化范围很大,需要积累大量的资料。图8-3 给出了我国 的雷电流幅值概率曲线。从图8-3 可知:≥20kA出现的概率是 65% ,≥120kA 出现的概率只有7%。一般变配电所防雷设计中的耐雷水平是取雷电流最大幅 值为=100kA。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图 8-1 架空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 a) 雷云在线路上方时 b) 雷云对地或其他放电时 c) 雷云对架空线路放电时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3)雷电侵入波 是感应雷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直击雷或感应雷在电力线路的附近、地面 或杆塔顶点,从而在导线上感应产生的冲击电压波,它沿着导线以光速向 两侧流动,故又称为过电压行波。行波沿着电力线路侵入变配电所或其他 建筑物,并在变压器内部引起行波反射,产生很高的过电压。据统计,雷 电侵入波造成的雷害事故,要占所有雷害事故的50%~70%。 2. 雷电形成及有关概念 (1)雷电形成 雷电是带有电荷的“雷云”之间、“雷云”对大地或物体之间产生急剧放电 的一种自然现象。关于雷云普遍的看法是:在闷热的天气里,地面的水汽蒸 发上升,在高空低温影响下,水蒸汽凝成冰晶。冰晶受到上升气流的冲击而 破碎分裂,气流挟带一部分带正电的小冰晶上升,形成“正雷云”,而另一 部分较大的带负电的冰晶则下降,形成“负雷云”。由于高空气流的流动, 正雷云和负雷云均在空中飘浮不定。据观测,在地面上产生雷击的雷云多为 负雷云。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图9-6
按“滚球法”确定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按以下方法计算: 当避雷针高度h≤hr时 1)在距地面高度处做一条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2)以避雷针的顶尖为圆心,hr为半径,做弧线交于平行线于A,B两点。
3 )以A ,B 为圆心,hr 为半径,该弧线与地面相切,与针尖相交。此弧线 与地面构成的整个锥形空间就是避雷针的保护区域。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2) 雷电过电压 雷电过电压又称大气过电压或外部过电压,是指雷云放电现象在电力网中引 起的过电压。雷电过电压一般分为直击雷、间接雷击和雷电侵入波三种类型。 1) 直击雷 是遭受直击雷击时产生的过电压。经验表明,直击雷击时 雷电流可高达几百千安,雷电电压可达几百万伏。遭受直击雷击时均难免 灾难性结果。因此必须采取防御措施。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表8-1按建筑物防雷类别确定滚球半径和避雷网格尺寸
滚球半径()
建筑物防雷类 别
hr / m
避雷网格尺寸 ()(不大于) m
第一类防雷建 筑物
30
≤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 筑物
45
≤10×10或 12×8
第三类防雷建 筑物
60
≤20×20或 24×16
§8.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2) 避雷器 避雷器是用来防止雷电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线路侵入变配电所或其它建 筑物内,以免危及被保护设备的绝缘,如图8-5所示。 避雷器主要有阀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角型避雷器和金属氧化物 避雷器等几种。 2.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一般采用IEC推荐的“滚球法”来确定。所谓 “滚球法”就是选择一个半径为的“滚球半径”球体,沿需要防护的 部位滚动,如果球体只接触到避雷针(线)或避雷针与地面而不触及 需要保护的部位,则该部位就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
(3)在建筑物屋面铺设避雷带或避雷网。
所有防雷装置都须有可靠的引下线与合格的接地装置相焊连。除独立的 避雷针外,建筑物上的防雷引下线应不少于两根。这既是为了可靠,又是 对雷电流进行分流,防止引下线上产生过高的电位。如图9-8所示为防直 击雷的接地装置的安全距离。为避雷针与被保护物(如建筑物和配电装置) 之间在空气中的间距,一般不小于5m;为在地下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 一般不小于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