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述
设计原则:
➢ 在城市开发中保护自然系统 ➢ 保护水质 ➢ 将雨水处理与景观相结合 ➢ 降低雨水径流量和峰流量
4.国内海绵城市发展简介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1980s
• 国内开展面源污染研 究
1980s-2010s
•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开展城市面源污染研 究
• 大伙房水库、滇池等 地展开农业面源污染 研究
为何年年防涝年年涝,一到雨季 就举国“看海”?
海绵城市背景和现状
城市径流污染
2016年中国环境公报:长江、黄河、珠江、 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 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国 考断面中,Ⅴ类、劣Ⅴ6.3%、 9.1%,其中, 海河流域污染尤为严重,水质中劣Ⅴ类及Ⅴ 类合计占比 49.7%。
是多层次,全过程的控制系统,将水的质量,
水的流量和环境的舒适度综合考虑来解决雨
水的排放问题。
主要宗旨:从可持续的角度处理城市的水质
和水量,并体现城市水系的宜人性。
设计原则:
➢预防控制,包含在场地管理规划中,利用好的场地
设计和场地管理措施,防止径流污染并对其进行利 用; ➢源头控制,在径流产生的源头利用绿色屋面、渗透 铺设等方式,控制径流量及其污染;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 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治理 水污染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 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增加 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定义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 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 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 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BMPs(Best Management Projetcs)
最佳管理措施,起源于1972美国《清洁水法》,指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 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和维护程序。
工程措施
入渗 系统
滞留系 统
过滤 系统
人工 湿地
常用技术:滞留塘、雨水湿地、 雨水过滤系统、植被草沟、雨 水入渗等
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性; 2.基于SWMM等模型的污染负荷研究; 3.LID相关技术、示范工程等的研究
2014-至今
• 住建部出台《海绵城 市建设技术指南》
• 各大城市相继出台海 绵城市相关规划
• 海绵城市建设迎来爆 发式增长
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 设计、建设、维护及管 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 求和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先规划后建设, 优先利用自然 发挥规划的控 排水系统与低 制和引领作用 影响开发设施
保障城市水 安全
合理确定低影 响开发控制目 标与指标严格落实Βιβλιοθήκη 层 级相关规划海绵城市实施途径
➢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 生态恢复和修复 ➢ 低影响开发
➢ 区域控制,在一个区域内对来自一个或多 个场地的径流进行综合管理。
➢场地控制,在场地内利用渗水坑、调蓄池等设施管 理雨水;
国外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rainage)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围绕城市水的可 持续循环来科学地规划城市设计,最 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维 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点:将饮用水、雨水径流、河道健 康、污水处理及水的再循环等作为城 市水循环的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管理, 其中暴雨管理方法是最普遍的工具。
➢明确设计阶段的责任主体 ➢明确各专业设计中体现、衔接低影响开发雨水 系统的设计内容
2.设计流程 3.建筑与小区 4.城市道路 5.城市绿地 6.城市水系 6.技术选择 7.设施规模与计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建筑与小区
1.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 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 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 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 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指南》的定位
➢ 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综合 解决城市雨水及水环境系统问题
➢ 细化《LID指导意见》中关于责任主体、 跨专业衔接的规定;
➢ 对《LID指导意见》的涉及的技术背景、 技术细节加以深化;
➢ 指导LID系统的具体设计和落实; ➢ 为地方性LID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出台提
3.国外海绵城市发展简介
国外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部分国家雨水管理相关项目
国家 项目
英文全名
中文名
时间
美国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低影响开发评价 1990s
美国 BMPs Best Management Projetcs 最佳管理措施
1970s
英国 SuDS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常见术语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 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 储存、蒸发(腾) 等方式,场 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径流量控制
湖北大部分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0%~85%,宜昌及周边区域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为75%~85%
径流峰值控制
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 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 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 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
径流污染控制
一般可采用 SS 作为径流污染物控 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 SS 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 40%60%。
供参考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件途径示意图
➢ 政府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 环节
➢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 循低影响开发理念
➢ 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 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 向设计
➢ 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 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 管理内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 行正常
LID设计原则
➢ 保护自然环境,模拟自然水 文循环;
➢ 通过分散的本地化、小型化 设施促进雨水入渗
➢ 构建自然排水方式取代传统 管道排水,补给河流和地下 水
➢ 公民参与,构建和谐宜居生 态环境
国外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SuDS(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可持续排水系统,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规划原则
➢保护性开发: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水文干扰最小:优先低影响开发 ➢统筹协调:各规划相关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构建技术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及 分解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1.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定义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 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
海绵城市作用
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 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 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植草沟 植草沟原理图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雨水湿地原理图 雨水湿地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原理图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生物滞留设施原理图
生物滞留设施
绿色屋面原理图 绿色屋面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植被缓冲带原理图 植被缓冲带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其它海绵城市技术——初期雨水弃流、 调节塘、调节池、渗透塘、渗井、渗管/ 渠、人工土壤渗滤、透水铺装、沉淀池、 过滤、储水罐等;
可持续排水系统 1970s
澳大利 亚
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1990s
德国 雨水综合利用
/
雨水综合利用
1980s
日本
健全水循环体 系
/
健全水循环体系 1990s
欧盟
水资源政策指导 方针
/
水资源政策指导方针 2000s
说明
国外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2.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 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 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 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 设施。
3.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 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 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 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 和雨水湿地等。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 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 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不包 括雨水调节容积)。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核心
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 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