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外的中国园林掠影

海外的中国园林掠影

海外的中国园林掠影
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人们对一些国内的园林精品,诸如苏州园林、北京皇家园林等并不默生,然而,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在国外,也有一些中国园林作品,它们像一个个使者,向异域人民展示着中国园林的风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达着中华民族的友谊。

中国园林向海外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7世纪左右,主要传播对象是欧洲各国。

当时的中国园林,曾和瓷器、壁纸、刺绣、服装等一起,在欧洲刮起一股“中国热”的旋风。

代表性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

中国传统园林曾对这两个国家的园林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

不过,当时欧洲的中国园林,基本上只是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从而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式的园林。

中国园林的整体出口发生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的这段时间,传播对象除欧洲各国外,还有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遍布五大洲。

至2000年,我国山设计并在国外建成园林五十多处,形成包括展览厅、参展作品、城市间友好赠建园林、纪念性园林、观光园林等,在数量和形式上都胜过第一阶段。

这个时期出口的中国园林,一般都能抓住中国园林的某些方面特点很好地加以表达,或以山水为主,或突出建筑物,风格上有的朴素淡雅,有的明快开阔,变化丰富,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园林多姿多彩的面貌。

本文拾趣几个海外的园林做一介绍。

一、明轩(Ming Hall)
明轩建成于1980年,位于美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北翼,是专为陈列中国历史文物-明代家具、字画、青铜器而建的。

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故称“明轩”。

明轩占地面积460.2m2,建筑面积230 m2,由门厅、曲廊、主厅、半亭、假山、水池、露台、开井、围墙组成。

主厅用于陈设文物。

明轩的设计与建造以苏州“网狮园”为范本,又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减去了原有的书房建筑,增加了门厅、入口处天井等结构。

明轩的建造用材考究,施工精细,沿袭了中式庭园的风格,保持了苏州古典园林之轴线对称、简洁紧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等传统特色,充分展示了高超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

明轩建设时期,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其政治意义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它向美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魅力,推动了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是中国园林走向海外的开山之作。

二、芳华园(Fanghua Garden)
芳华园建于1982年,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西公园内,是为参加1983年于该市召开的国际园艺展览会而建的。

芳华园占地仅540 m2,长27m,宽20m,坐北朝南。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来说,芳华园属“园中园”一类,由钓鱼台、方亭、船厅等传统建筑小品,配以中国园林中的传统花木,如松、竹、梅等而成。

芳华园的设计以广东园林风格为基础,再现了南方自然山水胜景。

该园施工经过了精心安排,建园构件全部选自国内,先在广州兰圃内选相似的地形制作了“样
板”,后按原样在国外建造而成。

芳华园是我国在欧洲建设的第一座园林。

在园艺展上一并展示几十个的园林中,它独占鳌头,夺得两项金奖。

与明轩集中展示古代建筑艺术不同,芳华园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园林,全面展示了中国园林在建筑、山水、种植等方面的深厚功底。

三、燕秀园(Y anxiu Garden)
燕秀园建于1984年,位于英国利物浦的黑赛河畔,是为参加该市举办的国际园林节而建的,因其具北方皇家园林风格,故取名为“燕秀园”。

燕秀园位于展览场地的东南角,与日本、美国两国建造的展园隔水相望。

整个园子面积为920 m2,主要的建筑物有:入口、八角小亭、三间敞亭、粉墙洞门、假山等。

敞厅和八角小亭分别仿北京北海静心斋内的沁心廊和枕峦亭而建。

建筑在国内做好后运至英国组装而成。

山石、植物等材料则多取自当地。

山石多数是选自利物浦市一百多公里外的西约克郡的石灰岩。

植物材料有银杏、水杉、珙桐、欧洲赤松、玉兰、丁香、山梅花、锦带花、迎春、地锦、铁线莲等。

燕秀园的建造仅用了半年时间。

由于工期短,设计施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如此,该园亦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赏。

四、谊园(Yi Garden)
谊园建成于1988年1月,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达令港畔,是在澳大利亚开发二百周年之际,为纪念中澳两国,特别是广州和悉尼两市之间的友谊而建的,园名也因此而得。

谊园占地约10,000m2,由六大景区组成,分别是:门庭引导区、主景区、竹林小院区、山涧瀑布区、山林野趣区和楼台水庭区。

与前面列举的几座园林不同,谊园并非国内某个园林的翻版,而是由设计师创作的一个具有传统岭南园林风格的园林。

谊园的设计多处刻意表现中澳友谊这一主题。

如熙寿堂的龙壁上刻黄、蓝双龙,分别代表广东和新南威尔士,象征两市间的友谊。

园中的双亭,内部结构连通,借此表达两市之间的合作。

园内除种植中国原产植物外,还刻意种植了一些本土植物,进一步象征着中澳友谊长存。

五、春华园(Chun Hua Garden)
春华园建于1989年,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东贝特曼公园内。

园名“春华”喻意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之意。

春华园占地4,400m2,园内建筑有入口石舫、清心榭、水香廊、镜亭、六角亭等。

园子规划设计以徽州水口园林为范本,以水景为主,山景为辅,保留了园内原有大树古木,并充分利用了原有水面、绿化来营造徽州水口园林氛围。

掇山选用了德国黄石,绿化植物部分选用当地种植的中国原产树种,部分则由中国国内运去,其中不乏徽州的名木佳卉。

园内建筑水榭从徽州民居中提炼了较多手法,屏风墙和大木门的营造及徽州砖、木、石、竹四雕的点缀,使建筑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典雅、亲切宁静,令人耳目一新。

春华园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得到当地政府的赞赏,特别受到情侣们的青睐,已成
为法兰克福市举行婚礼的人们最喜欢的拍照场所。

六、中国梅园(Chinese Plum Garden)
中国梅园建1993年1月,位于日本兵库县揖保郡御津町绫部山上世界梅公园中。

中国梅园占地3,000m2,由雪海香涛、来鹤轩、寻梅馆、梅影坡、唐梅阁五个景点组成。

该园的几处建筑均依势而建,显示了江南园林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

园中的来鹤轩与杭州的放鹤亭在名字上互相呼应,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寻梅馆对梅文化给予集中展示。

唐梅阁为园中最佳观景点,前植老梅一棵,题名老梅,暗示中国梅花在唐代达到鼎胜时期。

中国梅园的设计,突出“梅”这个主题。

在植物配置上,除保留必要的大树外,种植多种姿态优美的梅树,并采用了各种种植手法,如石旁点植、丛植、孤植等。

植物材料基本取自当地,木制构件和石材则取自国内。

园中匾额均由杭州书法名家题写。

中国梅园得到当地政府与民众的赞誉,日本御津町政府还将梅花作为该町的标志。

七、蕴秀园(Y unxiu Garden)
蕴秀园是建在新加坡裕华园内的一个盆景园。

该园占地5800m2,东、南两面环水,西有园路环绕。

全园有两个出入口和四个盆景展区,分别为微型盆景展区、树桩盆景展区、精品展区和水石盆景展区。

园内叠石、假山全是出自中国太湖的太湖石。

园内展示的各式盆景,除苏州式外,还包括岭南派、川派、杨派、海派等。

蕴秀园以展示盆景为主要目的,方案设计时,在充分考虑盆景展示需求的同时,着意突出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从而绝妙地烘托出了盆景的艺术价值。

综观全园,有景、有影、有声、有色,相映成辉,大大增强了盆景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中国园林建设中,有一些崇洋媚外的风气,盲目照抄或模仿外国的园林作品屡见不鲜,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园林已过时了。

疏不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外同行的喜爱和一致赞誉。

在最近一次对中国进行的访问时,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副主席詹姆斯·海特(James HAYTER)也曾说道:中国园林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不反对学习国外先进的造园理论和技术,但是,我们更应十分珍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深厚的园林文化和高超的造园技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园林的精髓,为现代园林建设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精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