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物理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探究式教学如何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加强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2)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评价。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解释(分析论证);
(6)评估(反思);(7)交流与合作。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创设问题情景,重在过程,营造探究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
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
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
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然后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
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程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就是按照循序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这个过程对探究者具有一系列价值:
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五、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
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