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文杯申报书——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博文杯申报书——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
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
——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项目主持人:陈佳赐
项目参与人:高嘉信、孙宏杰、彭思琪、陈颖、王超群
指导教师:刘向华老师、姚壬元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申请表
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2.1亿元,年均增长高达45.8%,为“三农”事业提供风险保障逾1.5万亿元。

但相比之下,湖北省级和县市的财政投入却相对不足,一直在低位徘徊。

由此,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出现了保险规模小、险种数量少、农
业保险的赔付标准等情况,例如目前执行的农业保险方案中,水稻出险损失30%以上才开始按比例赔付,而且一亩水稻绝收后的最高保险赔付额不得超过200元,在全国各省份中赔付标准最低。

在与安徽、四川、湖南等其他农业大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无论是在险种数量、保费规模上,还是在赔付标准上都已经处于落后位置,接下来的探究就将以此为背景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探究。

(二)现状分析
当前我省农业保险在农户之间并未发展成为其普遍选择。

与此同时,自商业化改革之后,大部分保险公司依然非常谨慎的对待农业保险,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业务。

1、有效供给不足
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在供给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者在可能的价格条件下相对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有效供给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保险收益低风险大,保险公司供给意愿不强。

农业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和巨大性造成保险收益的不确定,给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以及理赔诉讼等造成很大的困难。

多年来,在湖北省经营农业保险的主要是中国人
探究作为中间枢纽的保险公司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遇到的困难,对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此后,团队将前往武汉农业局将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调研,从宏观角度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制定、财政支持、基层宣传等存在的问题。

结合微观与宏观上的调研分析结果,研究探讨武汉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并做推广性探究。

(四)可行性分析
1、调研对象的可获得性:本课题研究的是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年人均收入水平、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的影响,从而探究解决现今发展困境的路径,因此我们拟从这三个调研对象进行探究:新洲区和黄陂区农户、武汉市保险公司、武汉市农业局。

①向武汉市新洲区以及黄陂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以数据为一局,借此调查问
(四)实践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以“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为选题进行调研,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影响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主体因素;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将调研信息总结出来的问题反馈给保险公司及社会,让保险公司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政府能够有一定的依据并采取相应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帮助农民脱贫的同时,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

课题通过对武汉两个典型农业区县的多角度调研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为我省广大地区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实验借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前期调研准备
小组成员根据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数据库资源,阅读保险相关专业书籍及文献资料,加强对项目系统化的学习,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搜集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会议记录等资料并认真阅读,比较分析,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面临的发展困境有了系统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

项目小组经过系统分析,论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着发展危机,以及对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探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认了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与有用性。

小组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了从三个方向行调查研究。

此外,项目小组对调研方案也做过详细讨论,在调研活动开展前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具体地制定每一个实施环节,制定了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确保调研活动能够顺利成功地展开。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
(1)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福利经济理论论证了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为农业保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因此农业稳定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而是全体国民和整个社会的福利。

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假设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农户的平均收入可能会降低,那么农业保险带来的收益也将被消费者全部占有。

因此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

农业保险带来的产出增加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农户),还有利于消费者。

政府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和农民只是获得部分福利,大部分福利都回馈给了整个社会,从而社会总福利增大了。

这个理论主要集中于国家干预理论和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强调在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配合下利用政府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共同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2)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这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农业保险除了具有同商业保险相同的经济性、商品性、互助性、契约性、科学性等基本特性外,还有一些区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即复杂性、隐蔽性和艰巨性。

这种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高的社会效益,低的自身经
济效益的特点。

农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农民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

农民购买保险,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自己收入的稳定,而且还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因而农民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

农业保险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按照该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实施农业保险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农业保险既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时,政府就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国家立法、税收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国家干预手段来实现这一特定目标。

2、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本项目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用实证分析方法说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再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结合大量数据,对我国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解决的路径。

在分析时,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现状、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保险公司的农业业务开展状况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

按照调研客体将调研划分为农户、农业保险公司、武汉市农业局三个方向,分别对每一方向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

小组成员先对武汉市新洲区及黄陂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现状、认识程度以及风险意识,并从中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根据第一阶段调研的结果,小组调整对保险公司的访谈大纲,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