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主治医师基础知识-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1.具备何种特性的麻醉药与镇痛药较易通过胎盘(分数:2.00)A.脂溶性高,电离度高B.脂溶性低,电离度低C.脂溶性高,电离度低√D.脂溶性低,电离度高E.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 胎盘为脂质屏障,具有蛋白质性质,凡是脂溶性高、电离度低的物质均容易通过。
2.使小儿眼内压、颅内压明显上升的药物是(分数:2.00)A.可乐定B.丙泊酚C.氯胺酮√D.安泰酮E.γ-OH解析:[解析] 氯胺酮可以增加颅内压力。
3.机体创伤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分数:2.00)A.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B.腹腔脏器血管及冠状动脉扩张C.血糖降低D.胰岛素分泌增加E.反馈性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解析:[解析] 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其中以蓝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3个系统的反应最为重要。
这些反应通过调节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和代谢变化,代偿性增强机体对创伤的防御能力。
4.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分数:2.00)A.促进前列腺素、5-羟色胺的合成B.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C.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增加糖原异生√D.增加肾小球入球血管阻力E.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 糖皮质激素类包括可的松(皮质素)和氢化可的松(皮质醇)等。
这类激素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都有影响,主要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异生。
5.感染或多发创伤引起常见的并发症或转归中,哪一项不是(分数:2.00)A.SIRSB.MODSC.脓毒症D.休克E.甲状腺功能亢进√解析:[解析] 严重创伤后常见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取得进展,如感染/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6.创伤后的代谢障碍以下哪项正确(分数:2.00)A.糖异生减弱,血糖升高B.脂肪分解加强√C.胰岛素分泌增强D.蛋白质合成明显加快,尿氮排出量降低E.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 急性危重病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这是高代谢的主要原因。
7.关于急性肾衰竭叙述哪个是正确的(分数:2.00)A.急性肾衰竭多为低磷血症B.肾性肾衰竭可由肾排斥反应所致√C.病人24小时尿量小于600mlD.高钾是由于肾小球钾滤出减少E.急性肾衰竭多为高钙血症解析:[解析] 急性肾衰竭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少尿(每日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每日尿量少于100ml)血中钾、镁、磷增高,血钠正常或略降低,血钙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亦降低。
8.创伤早期引起尿量减少的原因中,哪一项不是(分数:2.00)A.血容量不足B.肾血流量减少C.低温√D.醛固酮含量增多E.以上都不是解析:9.胸外心脏按压的“胸泵机制”认为(分数:2.00)A.压迫心脏使心房内压力升高,促使血液形成循环B.胸内压升高使各心腔和血管内压力升高,驱动血液循环√C.压迫心室,将血液驱入主动脉和肺动脉D.压迫心房,促使血液形成循环E.压迫大血管,将血液驱入大动脉解析:[解析] 胸外心脏按压时,胸内压力明显升高并传递到胸内的心脏和血管,再传递到胸腔以外的大血管,驱使血液流动。
当挤压解除时,胸内压下降并低于大气压,静脉血又回流到心脏,称为胸泵机制。
10.局部麻醉时,最后消失的是(分数:2.00)A.痛觉B.温觉C.触觉D.深度感觉E.运动功能√解析:[解析] 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受神经纤维直径大小和有无髓鞘的影响,一般细的无髓鞘神经纤维比粗的有髓鞘的纤维对局麻药的作用更敏感。
在局麻药作用下,痛觉先消失,其次是冷觉、温觉、触觉和压觉,最后是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
11.成人脊椎蛛网膜下隙内CSF容量为(分数:2.00)A.120~150mlB.60~70mlC.25~30ml √D.35~40mlE.35~40ml解析:[解析]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成人CSF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生成速度为0.35ml/min,每日约生成500ml。
蛛网膜下隙内25~30ml。
12.局部pH降低时,局麻药(分数:2.00)A.解离度降低,局麻作用减弱B.解离度增大,局麻作用减弱√C.解离度增大,局麻作用增强D.解离度降低,局麻作用增强E.惊厥阈升高,易引起中毒解析:[解析] 酸中毒时麻醉效果不好。
13.酰胺类局麻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分数:2.00)A.毒性反应√B.高敏反应C.特异质反应D.变态反应E.局部组织损伤解析:14.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频率成人为(分数:2.00)A.>60次/分B.60~80次/分C.70~90次/分D.80~100次/分√E.100~120次/分解析:15.应用下列哪些药物较易出现术后精神或情感改变(分数:2.00)A.硫喷妥钠B.丙泊酚C.氯胺酮√D.芬太尼E.氟哌啶解析:[解析] 麻醉恢复期中少数病人出现恶心或呕吐,个别病人可呈现幻梦、错觉甚至幻觉,有时并伴有谵妄、躁动现象,为减少此种不良反应,需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语言等),必要时静脉注射少量短效巴比妥。
16.低温可引起室颤,在成人发生室颤的临界温度在(分数:2.00)A.34~32℃B.30~32℃C.28~32℃D.26~28℃√E.20~24℃解析:17.脑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脑组织水肿B.脑脊液生理调节障碍C.脑血流自主调节障碍D.颅内压分布不均匀√E.颅内占位性病变解析:[解析] 颅内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时都可引起脑疝。
病变在幕上者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病变在幕下者引起枕骨大孔疝。
18.下列哪种麻醉药物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低(分数:2.00)A.乙醚B.氧化亚氮√C.氟烷D.环丙烷E.恩氟烷解析:[解析] 氧化亚氮的优点。
19.低温时心电图的改变包括下述情况,除哪一项以外(分数:2.00)A.P波和P-R间期延长B.T波平坦C.心收缩/心舒张比例由1:2变为1:3或更大D.早期即有QRS波延长√E.可并发各类心律失常解析:[解析] 除早期即有QRS波延长外,其余都是低温心电图的典型的改变。
20.局麻药中毒时,发生惊厥主要机制(分数:2.00)A.大脑皮质兴奋B.抑制大脑抑制性通路√C.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D.兴奋大脑兴奋性通路E.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解析:[解析] 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
21.成人仰卧时哪一椎骨最低(分数:2.00)A..C3B..T6 √C..S4D..L3E.以下都不对解析:[解析] 仰卧位时L 2最高、T 6最低。
22.右主支气管的特点(分数:2.00)A.细而长B.细而短C.较倾斜D.粗而短√E.粗而长解析:[解析] 左、右主支气管形态特点。
左主支气较细长走向略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粗短走向略垂直。
23.羟丁酸钠麻醉作用的特点是(分数:2.00)A.起效迅速B.镇痛作用强C.肌松作用强D.作用相对持久√E.增高颅内压解析:[解析] 麻醉和镇痛作用较弱,作用快而久,肌松不良,毒性甚小,可使呼吸道分泌增加。
24.创伤后机体的代谢反应,正确的是(分数:2.00)A.血糖降低B.尿氮排出增加√C.能量需求下降D.体重增加E.糖原合成增加解析:[解析] 急性危重病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这是高代谢的主要原因。
25.肝细胞坏死下列酶可能升高的是(分数:2.00)A.淀粉酶B.羧基肽酶C.糜蛋白酶D.丙氨酸转氨酶√E.过氧化物酶解析:[解析] 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
26.下列补液措施中,哪一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出血量小于5ml/kg可单纯输注晶体液B.出血量在5~10ml/kg用晶体液也可维持血容量C.出血量在10~20ml/kg需使用胶体液及晶体液维持血容量D.出血量大于20ml/kg可不输血√E.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 出血量大于20ml/kg应输血救治。
27.羟丁酸钠毒性作用的特点是(分数:2.00)A.毒性低√B.明显抑制呼吸C.明显抑制循环D.有肝毒性E.有肾毒性解析:[解析] 麻醉和镇痛作用较弱,作用快而久,肌松不良,毒性甚小,可使呼吸道分泌增加。
28.为满足正常需要每日补钾不宜超过(分数:2.00)A.100~200mmol/LB.201~300mmol/LC.301~400mmol/LD.401~500mmol/L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 钾浓度不超过3.4g/L(45mmol/L),补钾速度不超过0.75g/h(10mmol/h),每日补钾量为3~4.5g(40~60mmol)。
29.临床上中度脱水,其缺水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分数:2.00)A.<1%B.2%~3%C.4%~6% √D.7%~8%E.>9%解析:[解析] 轻度缺水:除有口渴外,多无其他症状;缺水量为体重的2%~4%。
中度缺水:有极度口渴,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
唇干舌燥、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常有烦躁;缺水量为体重的4%~6%。
重度缺水: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语、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
缺水量为体重的6%以上。
30.处理麻醉恢复期与麻醉有关的通气不足最安全的方法是(分数:2.00)A.继续机械通气√B.纳洛酮拮抗C.氟马西尼拮抗D.新斯的明拮抗E.早期充分镇痛解析:[解析] 机械通气最为安全,用拮抗药物担心出现拮抗药物代谢完后的麻醉药物继续作用。
31.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分数:2.00)A.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B.它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C.它由Ⅱ型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D.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E.保持大小肺泡容积相对稳定解析:[解析] 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气界面之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②增加肺的顺应性;③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④防止肺不张;⑤防止肺水肿。
32.下述哪个不是上呼吸道梗阻的表现(分数:2.00)A.吸气性呼吸困难B.吸气性喘鸣C.三凹征D.程度不等的缺氧E.呼气性呼吸困难√解析:[解析] 上呼吸道梗阻是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较常见的急症之一,临床以吸气困难为主要特征,常出现吸气性喉鸣、呼吸不规则、点头或张口呼吸及三凹征等。
33.下列哪项不是肺循环的特点(分数:2.00)A.肺血管壁薄B.肺动脉收缩压为22mmHg,舒张压为8mmHgC.正常情况下肺循环血流量几乎等于心排血量D.缺氧导致肺血管舒张√E.正常情况下肺血量约占全身血量的10%解析:[解析] 缺血导致肺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