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2009年10月31日)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三、大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五、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六、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七、不断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1.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2001年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8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47.6%,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发展质量,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其内涵,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省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指导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走制度创新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保护弘扬地方文化,走文化兴市的路子。
4.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60%以上;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快速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起支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城镇体系。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70%以上。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5.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群”是以青岛为龙头、青岛和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省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一圈”是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是带动我省中西部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增长极。
“一区”是以东营为中心,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培植的环渤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
“一带”是以日照为对外开放平台,以临沂、济宁为中心,依托鲁南经济带尤其是鲁南临港产业带的开发建设,构筑的欧亚大陆桥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带。
到2012年,我省108个设市城市和县城中,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7个,50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14个,20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30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57个;镇区人口3万以上的小城镇80个。
到2020年,特大城市15个,大城市20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43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150个。
6.做强山东半岛城市群。
坚持陆海统筹、城海互动,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实力,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和优良载体。
把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半岛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大力构建区域统筹规划体系、产业统筹布局体系、设施统筹建设体系和市场共建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功能互补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布局合理的城市连绵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群之一。
7.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17个设区城市要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发展。
济南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物流中心,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青岛要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布局,努力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东北亚航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旅游中心,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黄渤海地区国际性城市;烟台、淄博、潍坊、临沂等特大城市要发挥本地优势,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崛起;实施商贸兴边战略,加快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其他设区城市要加快发展,争取早日跨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行列。
8.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
积极推进省管县改革,大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30强县(市)要率先发展成为人口集聚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大中城市。
30弱县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经济实力,尽快赶超全省平均水平。
其他县(市)要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发展成为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小城市。
9.大力培育中心镇。
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
要对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提高其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
10.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积极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大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11.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以促进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重点,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
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积极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形成国内一流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区域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等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引导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外围以城郊农业为主,城市由内向外“三二一”产业合理分布的新格局。
12.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造纸、化肥、轮胎、水泥、墙体材料等传统产业;突出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房地产、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13.实现城市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整合、创新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布局的结合,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建材六大产业中,培育50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
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14.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组织编制到2030年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城市群和跨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
尽快完成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工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衔接,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为城镇化预留合理的发展空间。
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城乡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
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实施《城乡规划法》,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
省财政对省域和区域性规划编制、省内中西部地区重点规划项目扶持、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的规划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派驻规划督察员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各市、县(市)人民政府也要对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给予资金支持。
制定出台《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建立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和违反规划行为处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5.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加快铁路、港口发展,加强公路、航空建设,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高效能,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形成“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和“四纵四横”的铁路网。
建立城际快速交通体系,突出城际干道、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增加公交线路,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场站建设。
特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快建设青岛地铁步伐,尽快组织实施济南轨道交通建设。
畅通城市进出口通道,搞好交通节点规划建设,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港口和客货运主枢纽等要尽快实现无缝对接。
16.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完善供水网络,加强城乡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城乡供水处理工艺,抓好城乡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