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欣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结讲解

艺术欣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结讲解

《艺术欣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大连电大文法系薛敏珠《艺术欣赏》课是一门学员非常喜爱的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

这时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可塑性较强。

甚至可以说,学员未来两年中从事开放教育学习时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许多方面的习惯,都有赖于此期的教学引导。

而《艺术欣赏》正是从事这种引导的最适宜课程。

艺术欣赏是一种个体化特征非常明显的活动,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教学效果不易考察。

这门课,按中央电大的考核说明和我们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是开卷考试,这样,就难免有学员偷懒。

怎样才能吸引学员的兴趣,使学员的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怎样才能让学员一入学就找到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开放教育学习应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一直是我们教研室搞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的课题。

从以往授课的情形看,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多,课时有限,大部分学员学完这门课,遇到一幢建筑、一幅画,仍然不知如何欣赏。

而大连是一个开放性城市,选修这门课的学员又多是中小学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部分人亟待提高艺术素养。

可是,课时十分有限,有好多实际问题需要考虑。

一、《艺术欣赏》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哪些教学内容为宜?根据我们这些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像《艺术欣赏》这样一门包含十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它的实践教学不可能集中在某一章节上,不可能集中在某一次课上,也不可能散在每个章节里。

大连是个旅游城市,有不少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喜欢绘画,作为教师和已经或终将为人父母的本科学员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这方面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大连近年建了好多音乐广场,市民的自娱性文艺活动十分活跃,青年人居多的学员应该能够欣赏一些经常可能听到的音乐,也应该能伴随着音乐跳舞。

因此,我们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建筑、绘画、音乐、舞蹈艺术这四章上。

搞实践教学,放在开学初不合适。

这时,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艺术流派还没讲清,怎么能搞艺术欣赏实践?放在期末也不行,要考试了,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放在大型节日之后也效果不佳,放假会把人心放散。

因此,适合搞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的时段是有限的。

它比较适宜放在上述章节的艺术风格流派介绍完毕之后的课时里。

集中性的实践教学课不能搞得太频,搞多了,一来占课时太多,二来容易使对此不感兴趣的学员心里发烦。

一学期,搞3次左右为宜。

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可以散放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中。

二、如何组织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1、到广场去上建筑艺术欣赏课讲建筑艺术欣赏,过去的常规教法是找几十幅建筑图片来演示讲解。

搞开放教育试点之后,我们开始系统介绍主要建筑艺术风格流派;之后,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城市广场上。

通常,在城市的大型广场周围都有一些有特色的建筑。

我们带学员到广场上欣赏我们城市的建筑,赏析市政府(倾向于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市法院(倾向于哥特式的和风建筑)、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后现代主义建筑)、市人民文化俱乐部(倾向于文艺复兴风格)、大连宾馆(倾向于巴洛克风格)等建筑,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的建筑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来赏析我们生活圈里的实际建筑。

一般说来,学员看见建筑图片能辨认出一些经典建筑作品,而对自己身边的、眼前的非典型建筑,反而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下面的一些实践活动视频资料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学员眼看着一幢建筑,在那儿“瞎猜”(一会儿说是“哥特式”,一会儿又说“巴洛克”)。

这既不怪学员,也不能怪教师:这么多的建筑风格,要在一次课上理清脉络,完全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才要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到城市里去看一看,回头再来学习这些教学资源时,学员就会发现自己过去忽略了这个建筑语汇的某方面的特征。

经过这样的引导和辨析之后,学员再遇到一幢不熟悉的建筑,就基本明白赏析的路子了。

这就是“教其渔”与“授其鱼”的不同效果。

2、到社区学院中老年书画班去看画评画介绍完主要的绘画艺术流派,我们曾带学员到我们的实践基地甘井子区社区学院绘画班去看画家画画,听画家讲评他们学员的习作,然后,让我们的学员选自己感兴趣的画赏析,讲给组内同学听。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常年低费为中老年社区成员进行书法绘画方面的培训,请的多是稍有些名气又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本地画家。

我们通常在他们搞画展时到那里去上实践课,看着画家画画,学员可以随时提问,“这里为什么这么安排?”“那里为什么用这种技法?”等等;在欣赏这些中老人的绘画时,学员相互讨论、品评;教师也会就着某一幅画,问学生这幅画的优点与缺点,这样,有助于切实提高学员绘画艺术欣赏的能力。

除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外,古艺楼是我们后来发现的一个较好的实践基地。

古艺楼里四个楼层都是卖艺术品的摊位,但有的商贩不欢迎像我们这样的“多看而少买”的顾客;也有的商贩虽卖此物,却并不真正懂得这种艺术。

因此,教师和小组长都要能“慧眼识珠”,找到真正能“讲出玩意儿来的‘艺术商人’或‘有艺术细胞的商贩’”才好。

在古艺楼里,我们遇到了好几位这样的“老师”,像“人虫钵庐”的孙老师和介绍“钧瓷”的老师傅等。

原来,学员只知道,主教材讲了哪几幅画,哪幅画是什么风格的,对自己身边的、眼前的艺术品,反而不大理会,更不要说欣赏西方现代派艺术了。

上了这种鉴赏课之后,学员在咖啡厅、画坊、饭店里遇到一幅画,就会不知不觉地去想它倾向于什么风格,大概是什么时代、哪个国家的画家的作品了。

3、在讲音乐、舞蹈艺术时,与学员共开PARTY讲音乐、舞蹈、戏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让学员按兴趣爱好自由组织活动小组,让组长带组员到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去开PARTY。

三十五岁以下的学员多喜欢到练歌房去唱谈情说爱的流行歌曲,喜欢跳迪斯科;三十五岁以上的学员有不少喜欢唱样板戏、跳交谊舞,喜欢在某位同学家里搞活动。

女生中约有一半的人喜欢自娱性舞蹈,专科男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学员喜欢劲舞、街舞。

组织小组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学员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欣赏他人艺术才华”的舞台。

我们提倡教师参与1-2个小组的活动。

教师和学员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很快大家就成了朋友。

人都喜欢表现自己;有机会表现,就兴奋;表现出了高水平,就兴奋不已,久久难忘。

此外,师生还可以组织有相机和摄像机的同学在节假日去摄影或摄像,拍摄的照片、录像带可以拿到小组里或课堂上来传阅或演播,可以让同学们来品评,这也是提高摄影摄像水平好途径。

三、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最初,我们组织课堂讨论时没多少经验,只是把下次课要讨论的题目布置下去就是了。

在04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次讨论课上(讨论题目是“文艺复兴‘三杰’圣母画”),我们看到的是,热情有余(大家都抢着发言)而准备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发言人都是在念稿)。

当然,第一次讨论的情形,达到这种水准已经不错了。

从第一次讨论中,教师要发现人才,要加以指导(因材施教),让有水平、有能力、有条件更好参与的学员在下一次活动中表现得出色,表现得“自己满意、大家满意”。

小组讨论,似乎是一个容易走过场的环节。

但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中真有不少想好好学习的优秀学员。

有一次,05春汉语言专业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把小组讨论安排在本班这一天上课的教室里了(他们的工作单位离学校较近),偏偏这一天教室里的电教设备坏了。

学生们跟我说,大家都做了认真准备,可现在没法让组里同学看到自己要讲的画(画都在演示文稿里)。

我说,那你们就到我办公室里去讨论吧。

开始,我没想摄像;后来发现他们讨论得非常投入,而且,发言很有水平,我找出摄像机,给他们摄起像来。

当我称赞他们,要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就叫‘六人行’小组吧!”某些艺术门类的实践教学活动,实在不适宜大批学员的介入,只能分组活动。

像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大班里欣赏,远不如小组活动好,因为全班同学爱好趣味是不同的。

可是,教师常常因为担心学生敷衍,不敢放手地让学生们去搞小组活动。

这时,就需要得力的学习小组组长,这个组长的水平、能力、号召力,决定着这个小组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

03秋汉语言专业有个学习小组,叫“与狼共舞”,“与狼共舞”就得名于他们的一次影评活动。

这个小组有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小组长,叫王富军,是一所中学的总务主任。

他把小组每个成员的心“拢”在一起:教大家做演示文稿,给同学找讨论需要的资料,带组员讨论,既给同学当“导演”,又给同学摄影、摄像,把协作学习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组里还有个同学叫张伟,喜欢文学评论和摄影,经常帮老师在网上主持讨论,给同学们摄像。

他们这个小组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只要组里有一个同学参与某一项活动,或者做重点发言人,别的同学一定会来密切配合。

他们说,这就叫“与狼共舞”!四、最好的课是“完全由学员设计和主持”的课我是比较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了,但我感觉最满意的课还是“完全由学员设计和主持”的一些课。

通常情况下,在一学期的第10-12周,可以上一次这样的课。

因为这时,教师对学员的水平、能力已经比较熟悉;而学员呢,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以及不同教材内容适宜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心中有数了。

这时,教师就可以和班干部们商量上一次这样的课。

一般说来,学员是喜欢参与的。

由于是学员们自己设计和主持的课,设计会更有新意,同学们表现会更自如。

在《艺术欣赏》网络课程中能看到的两堂音乐艺术欣赏实验课中,同志们可以看到:前一堂音乐课上,在韩松讲爵士乐时,有同学竟下地跳起舞来!在后一堂音乐课上,主持人宋建军别开生面地让同学们趴在桌子上听肖邦的音乐,当时,我就问自己,我怎么就从来没想到过,可以这样听音乐的呢?!在介绍贝多芬时,宫英海同学讲得多么生动风趣啊!他还写了一首小诗,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襟怀与情操。

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不缺文凭,他只是想学学汉语言文学。

当他的小组长通知他,下周音乐艺术欣赏是讨论课,要他来讲贝多芬时,他正在贵州考察,竟一口答应下来,领了这个任务,并且,后来表现得那么恰到好处。

当然,那节课上,我也有遗憾,有好几个同学发言没能脱稿,我理解,但我还是有点遗憾!总体上讲,我们的开放教育学员真的是非常非常“棒”!最后,我要说的是,实践教学是我们开放教育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增进师生情谊、提高学员能力的重要途径,望各位同仁经常交流经验,共同磋商,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教学环节做得更有特色、更见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