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文侯重贤用人之道浅析

魏文侯重贤用人之道浅析

魏文侯重贤用人之道浅析
魏支侯非常重揽人才,其重贤用人之道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旧制,选贤任能;二是总贤若渴,极力访求;三是重诺守信,以诚待人;四是任人以能,避其所短;五是心胸阔达,善于纳谏;六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作为魏国强盛因素之一。

魏文侯的重贤思想和用人举措无疑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之君。

魏国是战国前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国的强大,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文侯尊重贤才善于用人有直接的关系,现对文侯的重贤用人之道分析探讨如下:
一、政革旧制,选贤任能。

战国初年,各国官制的基本特点仍是‚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制度下,职位、俸禄由大小贵族世袭,政权被贵族所垄断,选官用人只重出身,不问贤愚,贵族尸位素餐,庶人鲜能出人头地。

该制度创行数百年来,已成为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为打破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选取人才的范围,发现选拔更多的人才,魏文侯对世卿世禄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采纳了李悝的‚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建议,剥夺了贵族‚无劳而食,无功而禄‛的世袭特权,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从而达到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目的。

在制度上为大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二、思贤若渴,极力访求。

魏文侯非常重才惜贤,凡贤
能之士,必多方访求,务为已用。

魏成曾荐段干木于文侯,为延揽段干木,文侯虚心屈已,极为谦诚。

据皇甫谧《高士传》载:‚木,晋人也,守道不仕。

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凭轼起立,不敢倨坐,以示恭敬)。

其仆日:‘君何轼?’日:‘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

’又请为相,不肯。

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过其闽而必轼,立倦而不敢息,态度何其谦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文侯礼贤下士、思贤若渴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段干木,段干木遂允文侯之请而为文侯师。

四方贤士看到文侯屈国君之尊如此礼贤,都争相归从文侯而乐为之用。

三,重诺守信,以诚待人。

人无信不立。

讲诚守信立身之本,它体现出一个人对所允事情的重视和对当事人应有的尊重,魏文侯在这方面也给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据《韩非子》载:‚魏文侯与虞人(掌管山泽之官)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战国策〃魏策》的记载小有出入:‚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无论风也好雨也罢。

天气恶劣是个事实。

文侯贵为一国之君。

对方只是个小小的虞人,文侯完全可以差人找个借口将约定之事取消或延期。

但文侯没这样做,而是顶风冒雨,亲往践约。

小信成则太信立,国君如此尊人重信,自然在众人面前树立了言信行果,一诺千金的形象。

所以,四方之士,欣然来归,凡有政教,朝令夕行,难怪‚魏于是乎始强‛。

四,任人以能,避其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士有偏短,本属寻常。

为政者用人应当用其所长而不较其短。

魏文候任用人才,并不求全责备。

在吴起的使用问题上,文侯慧眼独具。

我们先了解吴起仕魏前的情况:‚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

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糸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日:‘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后来,‚齐人攻鲁。

鲁欲将吴起。

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乐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以传统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衡量,吴起的品质和为人肯定有问题,应属于‚无行‛之人。

母死不葬,杀妻求将,,诛邻弭谤,件件都是太逆不道之事,为世俗所难容。

吴起的老师也深以为耻,看不起他,而与他断绝师生情份。

吴起投魏后,魏文侯曾问于李克,李克对吴起做了中肯的评
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引用人就用他的长处,使用吴起是让他做统兵将领,而不是让他做道德先生。

魏文侯于是延见吴起,拜之为将。

事实证明文侯的选择是正确的,吴起没有辜负文候的信任与期望。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由此吴起深得人心,士卒甘心‚不旋踵而死‛。

吴起领兵西击秦国,拔五城,攻取了河西之地,‚秦兵不敢东向‛。

吴起‚守西河与诸侯太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魏文侯‚任人以能不以行‛的思想给后世较大的影响。

三国时曹操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吴起。

贪将。

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操由此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都应推举进用。

曹操的这种‚唯才是举精神,实际上学习和承继于魏文侯。

五、心胸阔达,善于纳谏。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作为国君,必须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不仅能够接受正面意见,还应善于听取逆耳忠言。

魏文侯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良好政治风范。

对于臣下所谏,不论是婉言微讽,还是犯颜直言,只要有利于为政,文侯都能予以采纳。

现举一侧。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
乎? 左高’田子方笑。

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

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

’文侯曰:‘善,敬闻命。

’‛作为国君,如果沉迷于声乐,则肯定有碍于治官治国,田子方言辞微婉,略加提示。

文侯马上心领神会,并愉快地接受。

再举一例。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

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

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闯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

’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闯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

座殆尚在于门。

翟黄住视之,任座在于门。

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君臣宴饮,气氛本来十分融袷。

任座率性直言,使文侯难以接受,人们不禁为任座捏了把汗。

但文侯不愧为一代明君,其气度胸怀非常人能比。

翟黄的一番言语使文侯马上转嗔为喜,亲迎任座人席,君明则臣直。

由于文侯贤明太度,善于纳谏,臣下才知无不言,勇于进谏,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

六、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这是魏文侯用人的另一个特点。

我们看《战国策》中的两段文字‚乐羊为魏将,攻中山。

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乐羊食之。

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魏文侯
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这两段文字记载的是魏伐中山事。

前408 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伐中山国,乐羊为了收取民心,减少伤亡,采取了固而不攻的战术,中山久而未克,时乐羊子乐舒在中山为官,人们疑乐羊有私,纷纷上书文侯,指责谗毁乐羊,文侯将书封臵筐内,对乐羊信任如故。

中山君看到形势危急,便要挟处死乐舒,乐羊不为所动,继续攻城,中山君烹乐舒为羹,送给乐羊,乐羊取而尽之,以示自己尽忠国事而不念私情。

攻下中山。

乐羊凯旋还朝,有矜功之色。

文侯将书一箧交付乐羊,乐羊发箧视书,方恍然太悟,对支侯的知遇深为感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是由于支侯君臣上下同心,相知不疑,所以才能攻取中山,大功告成。

综上所述,魏文侯的用人思想是正确的,尊贤重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

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所以魏国贤士盈朝,人才济济。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文侯之师,襄赞左右;吴起,任座,李惶,西门豹,翟黄,魏成,乐羊,屈侯鲋等或文或武,皆一时之俊。

当时秦人曾称赞道:‚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得人才者得天下,文侯君臣同心同意,励精图治,终于开创了战国初年魏国强盛之局,成就了一代霸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