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探讨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
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范围,更加符合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新的会计准则中规范财务报告类准则,对于财务报表要求披露的会计信息数量和涉及范围的扩大,要求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国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发展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严重不符,广大投资者要求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从而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21世纪初期,发生了“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
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后又出现了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又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也是屡闻不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
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事件浮出水面。
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会计造假推到了高潮。
自“银广厦”、“蓝田”会计造假事件被揭露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屡有会计丑闻曝光,这些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
因此,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为证券市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只有从会计造假的危害、动因以及手段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才能相对透彻地了解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目前研究动态及成果出于会计造假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巨大,国内外对于会计造假的研究都比较多,其中国外的研究比较成熟,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舞弊的原因与动机、影响因素、舞弊的手段、危害以及如何才能发现舞弊等方面展开。
目前国内关于会计造假的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又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为了争取高价发行自己的股票,公司准备上市之前通过造假手段进行会计处理,从而确保公司连续盈利三年,达到上市要求,制度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和门槛越高,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是是为了保持或者获取增发新股的资格,进行融资,避免ST、PT或者退市,达到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双赢;最后是中国上市公司有别于国外公司的,就是大股东控制,疯狂牟利。
第二,则是内部治理的不完善。
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大多数上市公司即食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往往是在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的领导下,权利没有相应地落实,一方面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使得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像一个装饰。
第三,纳税筹划的需要。
依法纳税虽然是法定义务,但是公司管理当局为小集团利益着想,往往通过会计造假的种种手段蓄意调整账面利润,以达到偷税、漏税或者延迟纳税的目的。
第四,个人经济利益驱动。
公司中不仅高管人员,就连普通员工的工资、奖金均与公司业绩挂钩,由于“工效挂钩”,公司管理当局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造假手段,虚构利润,以满足个人和小团体经济利益的满足。
第五,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
有一部分会计人员或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又或者是“唯上是从”,丧失独立性,没有遵守职业操守,没有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肆意伪造事实、篡改财务数据,公然欺骗公众、舆论和政府部门,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第六,造假低成本。
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相对弱,造假的低成本助长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手段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手段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造假。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中国具体的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第二,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造假。
中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第三,借助地方政府补贴,美化经营业绩。
第四,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第五,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我国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第二,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体系。
第三,建立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强化外部审计的监督功能。
第五,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
第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出台的相关规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现状而言,国内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一,介绍会计造假的相关概念,了解会计造假的内涵,简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现状,折射出会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阐述会计造假给各方面带来的危害,通过对危害的列举表明会计造假的危害性极大,突出对其的研究刻不容缓。
第三,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因,解析会计造假的根源,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整顿会计造假、杜绝会计造假。
第四,揭露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通过披露常用的造假手段,使得治理该问题更有针对性。
第五,对治理和整顿会计造假问题提出的实质性意见建议以及对策与措施。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拟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提出对治理和整顿会计造假问题有实质性帮助的意见建议,了解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因和手段分别有哪些,探讨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的方法课题主要运用文献法,通过大量查看文献、搜集资料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综合运用归纳、推理、比较分析法等手段,在探讨会计造假概念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因,接着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与危害,从而提出治理和整顿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二)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1.05—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2011.05.23—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 梁树富,方园,吴懿欣.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0,(2):241-242.[2] 王茜.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2.[3] 石晶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1-60.[4] 汪柏珩.财务造假的动因与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0,(7):243-244.[5] 王清炜.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财经界,2010,(6):166.[6] 吴家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8):118.[7] 郏宝云.试析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J].现代经济,2009,(9):85-86.[8] 鹿小楠,傅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9,(4):27-34.[9] 贾鑫.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探究[J].学术观察,2009,(2):6-7.[10] 康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探讨[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9.1-47.[11] 赵明,侯景波.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预防与治理[J].会计之友,2009,(19):46-47.[12] 马秀丽.浅析杜绝会计造假[J].现代商业,2009,(9):184.[13] 刘红英,李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11):189-193.[14] 蒋金森.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悉[J].财会探析,2008,(12):337-338.[15] 赵勇佳.浅析财务舞弊和审计监管[J].财会探析,2008,(10):255-256.[16] 汪建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与治理[J].财会探析,2008,(2):346-347.[17] 康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5):94.[18] 王艳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7.1-40.[19] 李永泉,李婧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其对策研究[J].财经论坛,2007,(18):86-87.[20] 陈爽.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45.[21] 蒋琳玲.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及治理[J].经济师,2006,(5):84-91.[22] 侯艳蕾,瞿英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透析[J].经济与管理,2006,(7):71-73.[23] 卓文燕.中美会计报表粉饰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5):101-102.[24]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3,(7):27-31.[25] Shawver Todd A,Shawver Tara J.Predicting Management Fraud in IPOCompanies[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09,(11):22-26.[26] Albrecht W.Steve,Albrecht Chad,Albrecht Conan C.Current Trendsin Fraud and its Detection[J].Information Security Journal: A Global Perspective,2008,(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