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看媒介批评培训讲义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看媒介批评培训讲义
个人,拒绝情感表达,总想通过在社会上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
值,并且导致了男性在公共领域的统治和仇女倾向。男女两性发
展出现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强调抽象原则,女性则更加
关注具体情况。
• 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法国存在主义女 性主义代表,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法国前总统 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代 表作《第二性》。
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
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
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
巩固。
•
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
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正如标签理论所揭示的那样,
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定义,于
主
暴力的对象或作为
义 广
有辱人格的色情形
告
象出现在媒体中。
• 社会组织论
• 稳定的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 ,即群体中的人们 在相互了解的规则范围内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其主要社会组织 成分可以通过四个基本概念来理解 :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
• 规范是一个群体所有成员都能理解和遵循的普遍规则 ;
• 女性主义(Feminism)
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 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 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在父权体制长期的统治之下,社会一直将女性视为男 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 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 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 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被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 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
• 《第二性》
• 讨论的三个方向: (一)性别差异的起源; (二)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 (三)两性应如何生活; 主要内容: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 ——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 义(Antifeminism),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 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张没 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 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 迫,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女性透过存在 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 境,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 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 角色适用于群体活动中的具体位置 ;
• 等级意味着人在群体中地位的差异 ,处于较低地位的人要服从较 高地位的人 ;
• 制约是一种社会控制 ,通过社会控制 ,使个人避免践约规范。
• 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 ,来反映社 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 ,包括对性别的理解、性别角色、性 别构成的等级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制约。因为只有反映社会文 化规范 ,大众媒介才能与受众交流 ,并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看 媒介批评
第五组
概述
• 一、女性主义理论 • 二、性别与社会性别 • 三、媒介内容中的性别定型印象 • 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一、女性主义理论
• 女性主义概念
(1)概念:女性主义(feminism)一般翻译为女 权主义和女性主义。这也是女性主义的早期和 后期的称谓。 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根据柯 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 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 汇。
大都是生活、娱乐或 家庭角色,男性大都 是重要的社会角色。
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 的两性定型。
(二) 20 世纪50~80 年代,对北美电视节 目的内容分析表明,
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 多于女性。
(三) 在广告中,女 性形象集中表现了 对女性外貌、身材 和品质的定型印象。
女性边缘色情广告
男
权
• (四) 妇女也被当作
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 ( 一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演 变
• (二)“超级女生”的现象与女性角色变 化
• (三)“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演 变
• 1、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 特征便是单一性别群体: 男性处于支配、控制地位, 它最主要的属性便是对 “等级” 、“男尊女卑”
• 第一次女权运动:两性平等
• 时间:十九世纪末
• 要求:妇女应当在受教育和立法、经济方面与 男性同等
• 特点: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如同工同酬运动 等)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 第二次女权运动:两性平权
• 时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 要求:女性在经济和物质上的地位与男性相等, 性解放
• 特点: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兴起,出现多个流 派
• 第三次女权运动:两性同格
• 时间:始于1990年代,延续至今 • 要求: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
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 制,走向等位同格。
• 特点:侧重于女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这 次运动从要求外在的权利向清算文化上 的不平等转变。
几种女性主义流派
•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 后现代女性主义
想唱就唱!!!
• 这种文化活动注重女性的参与意 识,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理想, 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现自我 的大舞台,它传递的是一种公平、 公正、平等、公开的“和谐文 化”。尽管这一文化活动带有浓 厚的商业色彩,但是她恰恰契合 了女性倡导的价值观,是女性开 放意识、开拓意识、进取意识的 象征,是现代多元文化社会生活 中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发展 的具体体现。
• 定型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 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 及概括性的看法。
• 与社会性别差异一样,性别的定型印象也 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性 别的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性 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 等方面的定型化。
传媒中的性别定型印象主要表现:
(一) 在主流新闻报 道中,妇女及妇女问 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 次数非常少。 女性
义理论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
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
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
网络理论:女性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一
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
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
女性主义理论的分类
• 女性主义理论可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 类。
• 宏观理论
•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
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 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经过女性主义的改
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
二、性别与社会性别
• 性别(sex) 指生物学 上的差异,即男性和 女性之间的生理差 别。社会性别 (gender) 则指社会差 异,即由于男女的生 理差异而形成的对 男女两性不同的期 望、要求和限制。
• 社会性别差异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理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
三、媒介内容中的性别定型印象
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
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
新弗洛伊德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大多由女性抚养,无
论男孩女孩在开始时爱慕的对象都是女性,因此男孩要成熟起来
就必须否定母亲,女孩却不必否定母亲,结果是女孩在成为女人
之后,更关注人际关系和养育性;男孩在成为男人之后,更关注
从社会性别视角理解女性主义
• 第一 ,女性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 ,而非男性的附庸 ; • 第二 ,女性自身具有多种潜能 ,尤其在现代社会 ,女性应该是 ,事实
上也可以发展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 ,而非仅仅是“贤妻良母”式的传 统角色 ; • 第三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女性生活意义或生命价值与男性一样具 有多样性 ,而不取决于其观赏性如何(容貌是否美丽、身材是否苗 条、年龄是否年轻或性格是否温柔等) ; • 第四 ,女性应该成为审美主体并具有创造自身美的自由 ,而不是被 男性文化或消费文化的“美”的标准所控制 ,成为单纯的审美对象 ; • 第五 ,长期以来 ,“男性优势”的基本观念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 个组成部分 ,男性女性无意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更习惯从 男性中心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或评价女性形象 ,因此 ,我们需要对媒 介中的不平等保持一种性别敏感。
的强调。强大的男权社会 还为中国妇女量身定做了 严厉的行为准则,女性的 贤妻良母形象就在这样的 文化传统中,经过反复实 践积累而成 。
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 2、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 打开,西方异质文化的输入 使中国妇女角色定位有了很 大变化。经历了西学大潮洗 礼后的中国,妇女走入社会 成为时尚,特别是随着近百 年来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 意识有所觉醒,传统男权社 会规范大大失效,女性不再 被动地接受男性的价值观念。
• 贝蒂·弗瑞丹(Betty Friedan,1921-2006)
•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代表,被誉为“美国妇女运动之 母”。著作《女性的秘密》
• 弗瑞丹继承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而 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弗瑞丹指出 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快乐、满足 的、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自幼就向往这个 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於家庭与婚姻的关系。然 而,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个迷思。弗瑞丹鼓励女性 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的认同,不过她并未 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家庭与事业 间取得平衡。弗瑞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 业,而以事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