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解剖
靶器官、细胞
• 其他
4
淋巴循环的组成与功能
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5
淋巴循环的功能
•回收蛋白质 •脂肪吸收的主要途径 •防御
6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中纵隔内
• 心尖搏动 左侧第五肋 间隙锁骨中线内 侧1~2cm
7
圆锥形 一尖:心尖 一底:心底 两面:胸肋面 膈面 三缘:左缘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14
右室流出道
又称动脉圆锥、漏斗部,位于右心室前上方; 内壁光滑无肉柱,呈圆锥状,上端借肺动脉口 通肺动脉干; 肺动脉瓣 下界为室上嵴,前壁为右心室前壁,内侧壁为 室间隔;
15
主动脉 肺动脉干 上腔静脉 右心耳 前尖 后尖 隔侧尖 肺动脉瓣 室上嵴 前室间沟
左心室
下腔静脉 腱索
隔缘肉柱 肉柱
25
(五)心间隔:房间隔、室间隔、房室隔
房间隔:前与升主动脉后面相适应,后缘邻近心表面的后房间沟;右侧面中下 部有卵圆窝,为房间隔最薄弱处; 室间隔:中部凸向右心室,凹向左心室,分为肌部和膜部; 肌部:左侧面心内膜深面有左束支及其分支通过,右侧有右束支及 分支通过; 膜部:位于心房与心室交界部位,上界为主动脉右瓣和后瓣下缘, 前缘和下缘为室间隔肌部,后缘为右心房壁; 膜部右侧面有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由此将膜部分为后上部和 前下部;后上部位于右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称为房室部,而 前下部位于左、右心室之间称为室间部;室间部范围甚小, 位于室上嵴下方,其后上方以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与房室隔 相邻;下方是肌性室间隔的嵴,前方为漏斗部肌肉,室间隔 缺 损多发生于此部(室间部)。 房室隔:为房间隔、室间隔的过度、重叠区域; 上界为二尖瓣环,下界为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前界右侧为室上嵴, 左侧为主动脉右瓣环;后界为冠状窦口至隔侧尖的垂线; 房室隔前部的膜部后下缘处主要有房室束,与隔侧瓣尖附着缘相交叉; 在前部后端中心纤维体的右侧有房室结;
交界水平分为前、后、
间隔组;
Purkinje纤维网
由左右束支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而成
34
四、心的血管
RCA
LM LCX
LM-LAD、LCX
RCA
窦房结动脉
窦房结动脉 60% 源于RCA
房室结支93%源 于RCA
LAD
35
LCX
冠状窦
房室结支
右旋支
后室间支
RCA
36
37
五、心包:包裹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
22
瓣膜间隔:主动脉左瓣、后瓣之间的三角形致密结缔组织板,向下与二尖瓣
前瓣相连续,向左延伸连接左纤维三角,向右与右纤维三角相连;
二、三尖瓣环、主动脉瓣环彼此靠近, 肺动脉瓣位于较高平面借圆锥韧带( 又称漏斗腱)与主动脉瓣环相连;
瓣膜间隔 RCA
LM
左纤维三角:位于主动脉左瓣环、二尖
瓣环之间,二尖瓣前外连合之前;前与 主动脉左瓣环相连,向后发出纤维带, 与右纤维三角发出的纤维带共同形成二 尖瓣环,外侧与LCX相邻近,
26
心间隔 房间隔
室间隔
肌部 膜部 房室隔
27
三、心传导系
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
前者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主要 功能是收缩;后者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 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的节律性 活动;
心传导系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 、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 和Purkinje纤维网
被二尖瓣前尖分为左后方的左室流入道和右前方的左 室流出道; 左室流入道:左心室窦部; 入口为左房室口,口周的致密结缔组织环-二尖瓣环;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左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主动脉下窦; 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半月瓣(右、左、后、); 主动脉窦: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间隙(左、右、 后);
位于房室隔内,范围基本与Koch三角一 致。 由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和房室 束近侧部组成,各部之间无截然分界; 房室延搁,使房室依次收 缩,是最重要的次级起搏 点,许多复杂的心律失常 在此区发生; 房区、结区、束区
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的尖端
中心纤维体
31
房室结功能特点:
1)自律性较低,40次/分左右,为异位起搏点。
8
圆锥形 一尖:心尖 一底:心底 两面:胸肋面 膈面 三缘:左缘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9
(一)右心房
右心房可分前、后二部。 前部 固有心房 右心耳、右房室口 后部 腔静脉窦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两者外以界沟、腔内以界嵴为界 界沟:位于上下腔静脉口前缘间 界嵴:与界沟对应的腔内纵行肌隆起,横部起自上 腔静脉口前内方的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 前外侧面,移行于界嵴垂直部,后者与下腔静脉瓣 相连续
LCX
右纤维三角:位于二、三、主动脉后
瓣环间;下附着于室间隔肌部,前与 室间隔膜部相延续,后发出Todaro腱, 房室束穿过中心纤维体的右上面,行向 下,在室间隔膜部和肌部交界处离开中心纤维体
23
24
(四)心壁: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分别与血管的三层结构对应。 心内膜:为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滑润的膜,由内
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与大血管的内皮相延续,心 瓣膜由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 构成,外层较厚,靠近心肌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 较疏松的结缔组织,含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心传 导系分支。
心肌层: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两者附着 于心纤维骨架,被其分开而不延续;心肌 层由心肌纤维和心肌间质组成,新近间质 包括心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血管、淋 巴管、神经纤维及一些非心肌细胞成分等 ,充填于心肌纤维之间;心房肌具有分泌 心钠素的功能; 心外膜:包裹在心肌的表面;
纤维心包-外层 浆膜心包-内层
浆膜心包:分脏层、壁层; 壁层贴于纤维心包的内面;
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形成心外膜;
脏层与壁层间的潜在腔隙-心包腔; 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折返处的间隙-心包窦 横窦:肺A、主A后方与上腔V、LA前壁前方间的间隙; 斜窦:LA后壁、肺V、下腔V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前下窦: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前壁与隔之间的交角处, 由心包前壁移行至下壁所形成; 直立时此窦最低,心包积液常存于此; 是心包穿刺的比较安全的部位; 从剑突与左侧第7肋软骨交角处进行心包穿刺,恰可入此窦
瓣纤维环、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等 右纤维三角(中心纤维体):位于二尖 瓣环、三尖瓣环、主动脉后瓣环间;下 附着于室间隔肌部,前与室间隔膜部相 延续,后发出一结缔组织束(Todaro 腱);房室束穿过中心纤维体的右上面, 行向下,在室间隔膜部和肌部交界处离 开中心纤维体;
左纤维三角:位于主动脉左瓣环、二尖 瓣环之间,二尖瓣前外连合之前;前与 主动脉左瓣环相连,向后发出纤维带, 与右纤维三角发出的纤维带共同形成二 尖瓣环,外侧与LCX相邻近,是二尖瓣 手术的重要标志,也是易于损伤冠脉的部位;
10
(一)右心房
房间隔:较薄,卵圆窝处最薄; 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一卵圆形凹陷,是胚胎期卵圆孔闭 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 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主动脉隆凸: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 房突起形成,为心导管术的重要标志; Koch 三角: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Todaro腱 之间的三角区;其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 隔; 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的一个腱性结构,向前经 房间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 延续;
心血管系统-解剖
尚健慧
1
第一节
概述
心
循 环 系 统
血液循环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在其中循环
淋巴循环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液沿淋巴管道 向心流动
2
淋巴组织
心血管系统
心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Nhomakorabea肺 循 环
体 循 环
3
血液循环的功能
•输送:
氧气和营养物质 组织 新陈代谢 肺、肾和皮肤
代谢产物(CO2、尿素) 运输激素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8
六、心的体表投影
心的听诊区
39
谢 谢
40
19
(四)左心室
主动脉弓
肺动脉干
左心耳
后尖 二尖瓣 前尖
左右肺动脉
后乳头肌 腱索 前乳头肌
肺静脉(左 上、左下、 右上、右下)
左心房( 固有心房) 冠状窦 下腔静脉
20
主动脉
左心耳 肺动脉干 主动脉瓣 室间隔膜部 被剪去的二尖瓣
肺静脉 固有心房 冠状静脉 下腔静脉
室间隔肌部
乳头肌
21
三、心纤维性支架:包括左、右纤维三角、4个
乳头肌
16
(三)左心房
左心耳 左心房窦:固有心房,肺静脉(左上、左下、右上、右 下)流入; 四入口: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静脉口; 一出口:左房室口;
17
主动脉
左心耳 肺动脉干 主动脉瓣 室间隔膜部 被剪去的二尖瓣
肺静脉 固有心房 冠状窦 下腔静脉
室间隔肌部
乳头肌
18
(四)左心室
中结间束:窦房结右上缘发出,向右、向后绕上腔静脉后 进入房间隔,经卵圆窝前缘,下降至房室结上缘,即 Wenchebach束; 后结间束:窦房结下端发出,在界嵴内下行,然后转向下 内,经下腔静脉瓣,越冠状窦口上方至房室结的后缘;行 程中发出纤维至右房壁。Thorel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