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只知唐伯虎,不知王阳明》
某一天某一日,突然看到这篇《只知唐伯虎,不知王阳明》的文章,顿感好奇,唐伯虎与王阳明怎可相提并论了?遂细细品读。
读罢才知,原来是我孤陋寡闻,并不知唐伯虎与王阳明是同一时代的人,有着相似的家世和相似的人生打击,甚至于人生拐点都那么相似。
两个有名的江南才子在遭遇人生大起大落的时候,不同的表现,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唐伯虎留下了风流才子的名声,而王阳明却成为了圣贤。
大多数人在电影和电视剧的耳濡目染之下,得知了唐伯虎这一大才子的许多风流韵事,却不知道,在唐伯虎的那个时代,一个同龄人经过人生苦难的磨练,命运的羞辱,淬成点点星火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耀眼的太阳,从此400年之后才出第二人。
这是怎样的修炼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贤?从“守仁格竹”到“龙场悟道”,王阳明突然发现原来“格物致知”之道不在于事事格物而关乎强大的内心。
“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文中如是说,正如王阳明的“心学”如出一辙,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可是,在今天,在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关注王阳明。
王阳明本人以及王阳明的学说已经沦落到一个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费来撰写,来研究,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我们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是,在现代社会人的欲望日渐膨胀,竭尽全力攫取财富的时候,有没有时间思考一下我们的王阳明文化为什么会对日本人影响巨大,大到一个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书“一生低首拜阳明”,大到一个日本学者要苦心钻研,甚至还大书特书写了一本很有深度的《王阳明大传》。
古语有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可是时代在变迁,社会也在进步,我们怎可以让自己的先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无人问津?怎可以让先贤的智慧就那么拱手相送,落于人后?王阳明的一生,苦难相随,何曾平坦过?他为官,不屈不饶,不臣服于命运的捉弄,反而尊崇自己的内心,在身处穷乡僻壤的日子里,悟出大道,至此“心学”修成。
今天,王阳明的“心学”虽淹没在各种心灵鸡汤中间,但它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仍然在熠熠生辉,作为为官者更应该多学习,多汲取。
因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社会、何种环境下,,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