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组织、管理体系
核心提示:1.道场行事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
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
1.道场行事
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
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团的组织严谨,制度健全,十分合乎现代化的管理学。
过去丛林在人事方面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
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丛林的“序职”,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知藏、祖侍、烧香、记录、参头等;“列职”分别为都监、监院、副寺、维那、知客、纠察、典座、衣钵、汤药、庄主、化主、寮元等。
大部份僧众有了序职以后,又领有一份职务,正如军中所谓的上将总司令、上校营长等,亦即序职、列职兼具。
此外,也有专于一务者,如:饭头、水头、菜头、粥头、门头、净头、园头、鼓头、茶头等,这些行单不需要序职即可担任。
因此,四十八单职事不一定是四十八个人,有时一人兼具序、列职;有时一个职务有多人负责,例如序职的堂主,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位,而书记则有三、五十,乃至百位之多,愈多表示寺院愈大。
序职代表资格、身分、地位,除非违犯清规,否则如同国家颁授的少将、中将等阶位,是终身荣誉,永远保留,然而职务(列职)则可随时因所需而异动,有其一定的任期。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
每年一到“期头期尾”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
而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晋山住持、传法传贤也是丛林重要的行事与典范。
住持又称方丈、堂头,凡是可以提供“挂单接众”的道场,才能有住持的称谓,否则只能称为当家。
住持平日领众薰修、上堂说法,是一寺之主,但是逢到“出坡普请”时,仍须随众作务;乃至进出山门,亦需向客堂“告假销假”,此举充份显示僧团平等与相互尊重的精神。
僧团强调和合、清净,僧众平日的生活、修行均应随众作息,遇有特殊情形也必须请假。
请假时,如果搭海青、袈裟,即表示要请长假;着海青请假者,是属暂假。
除此又随各种“香期例假”而有不同的礼仪规定。
依据中国佛教的传统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僧格。
三坛大戒乃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道场的重要行事之一。
戒期有“进堂出堂”,从进堂到“封堂”,当中有一段缓冲时间,因为大陆幅员辽阔,路途遥远,必须一段时日赶路,所以先“开堂”,让大众陆续报到,到了一个时期才“封堂”。
这一段时间先教授部份简单的规矩,等封堂后即不能再随便进出,这时即开始进行正式课程。
戒会圆满下山,称为“出堂”。
进堂有进堂的规矩,出堂也有一定的告假方式。
戒期当中,受过沙弥戒、比丘戒后,均要“巡寮告众”,巡寮亦即“巡山”,大众一起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示告众,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
巡寮告众乃佛陀时代立下的制度,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所以也立下巡寮事项。
道场行事,不离弘法利生,因此不管为信众举办法会活动,或是健全僧团的规矩制度,其实都与信众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僧住则法住”,唯有僧团健全,而后才能驻锡弘化。
2.寺政外事
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俗称“四大堂口”。
禅堂专管教育,负责训练人才;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衣钵寮则典藏常住资料,维护法统。
四大堂口综理内外寺务,遇有重大事情,均由首座等班首及四大堂口共议进行。
因此,要想了解一个寺院的寺政外事,可从维那、知客、库房、衣钵的行事中,窥出全貌。
3.维那行事
维那是三纲之一,纲领职事,若以现代佛教学院为例,维那即“训导主任”。
在提倡“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的现代寺院中,维那往往兼监学、训导、训育,主要负责思想、生活等教育。
维那管理禅堂,其职责包括:管理钟板号令、安排生活作息、照顾行香修持、评荐品德参学、提拔荐举人才、审核出堂进堂等。
钟板是丛林的号令,大众的生活作息、起香坐禅、说法开示、出坡作务等,均依钟板号令行事,钟板齐全的道场,方称“丛林”。
维那不仅管理钟板,领导作息,甚至禅堂内香别的安排、环境的维护、法器钟板的职司,均由维那主管,是以大众慧命,全系维那一人的领导,因此有谓:“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如果不能令大众安心办道,即是维那之过。
乃至参学者的能力、品德,维那均要记录,也要传授、教导,并依个人专长,不时向常住荐举优秀人才。
平时禅堂人员的进出,更需经过维那认可同意,维那实际上就是禅堂的领导人。
4.知客行事
知客是佛门的第一线,如同国家的外交官,举凡信徒进入山门,或为接洽事情、求助、倾诉,或是参观、礼佛而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知客。
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来”,必须掌握来客的身分、目的,给予适当的待遇。
平时对外行文,与政府机关公事往来的“外事应付”,也是客堂知客应负的职责。
客堂如警察局,一般民间有了纠纷,客堂就是最佳的裁判所,同时也是“调解僧事”、“维护清规”的所在;遇有信徒婚丧喜庆的“生亡杂务”,知客必须开牌佛事、安排人员;逢到初一、十五上堂上供或期头期尾请职圆职等重大事项,必须“挂牌示众”。
此外,知客代表常住与“诸山来往”,同时代表大和尚“照顾外寮”、“转承上下”等。
因此,身为知客必须慈悲爱护大众,不可官僚,亢高卑下。
5.库房行事
库房总理一寺的生活所需,其职责包括:供应日用、储藏道粮、年度预算、分配单银、犒赏大众、营建修缮等。
在丛林中,住持的第一条件要有供养心,有供养十方的心,才能做住持;身为出家人,第一要务要有结缘、服务的性格,肯结缘、服务,才能福慧双修。
一个设备完善,储藏丰富的库房,如能加上有供养发心的库头师,必能令大众安住身心,用功办道,其功德实是难量。
6.衣钵行事
佛法的传承,以“衣钵”为信物,然而现在的寺院普遍不重视信物,不重视传承,所以大都没有设立“衣钵”一职。
“衣钵”如同住持和尚的机要秘书,替大和尚处理机要事务,管理大和尚的衣钵,负有“信物传承”的责任。
平时与汤药、书记、书录等侍者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汤药”,处理大和尚私人事务,暨做“资料存查”、“文书供应”,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
志、规约、文献、契约、法物、秘笈等珍贵资料,并负责“经营会计”、“预算编制”等财务的管理。
佛门有云:“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厨房。
”衣钵的重要由此可见。
一个组织健全的寺院,四十八单职事,权责分明,只要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能坚守自己岗位,各司其职,又能彼此协调沟通,必能使寺政外事均衡发展,共臻完美的境地。